(文/杨樾 著名媒体人 商业演出专家)声势浩大的8.27工体摇滚演唱会终于在没有安可的情况下,脆生生的落下帷幕了。中国的摇滚乐迷至少可以暂时放下对红磡之梦的遥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的嘴里絮叨的会是827。据说到演出前一天,这场演出的票房收入达到了800万,也就是说不管怎样,投资人和主办者都赚钱了,这是一次多赢的盛会:摇滚艺人难得登上了工体场的舞台,并且拿到了商业演出的劳务费;中国摇滚乐再次以主流的姿态出现在音乐市场之中;那些从崔健和魔岩时代听摇滚乐而来的乐迷,有了一次完整重温旧梦的机会;对摇滚乐市场朦胧含糊的投资人获得了真金白银的自信。这一切都算是中国摇滚乐在商业化之路上取得的初步胜利。
摇滚乐是否应该商业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多半是偏执狂或伪君子,人类社会没有竖立在市场对立面上的高峰供偏执狂和伪君子去俯瞰众生,商业化是让所有音乐形态得以更广泛传播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让所有音乐形态依托自身繁衍生息的唯一出路,摇滚乐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摇滚乐经历的各个阶段本文中不再赘述,但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近十年来摇滚乐也跟随着整体音乐市场的凋零而颓靡着。大干快上的音乐节们没有让摇滚乐繁荣,更谈不上让摇滚乐重回主流成为一个赚钱的行当。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低端音乐节泛滥成灾的阶段,难道摇滚乐注定只能在一个简陋的市场中赚几壶酒钱吗?
商业化时代的无数成功范例都在讲述着同一个简单的道理──高投入,高产出。依靠廉价乐队和肆意压低劳务费请来的明星支撑的音乐节之所以早晚会穷途末路,就是因为中国的音乐节组织者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一宿命。中国的摇滚乐走过了30年的发展,靠小作坊式的零打碎敲已经不能把摇滚乐带回到良性循环的商业轨道上了。827工体演唱会是一次有益且成功的尝试,它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大资金、高规格、强阵容、高收益的商业运作范本,用一场坐满六万人的演出检验了摇滚乐的群众基础和票房号召力。在唱片市场整体羸弱,演出市场缺乏醒目的新增长点的情况下,高规格的摇滚乐演唱会或许为热钱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出口。
尽管,笔者将这次827演唱会视为一次成功的商业化尝试,但并非说这场演出已经尽善尽美。从现场观众的表现看,中国的摇滚乐迷较一般的流行乐迷有着更苛刻的鉴赏力,制作上的粗糙和某些充数艺人的低劣表现,在现场观众的脸上一目了然。试图用貌似有代表性的两岸三地艺人组合来拉动更广泛的受众,只会使“摇滚”二字失去其纯粹性,而导致忠实的摇滚歌迷失去归属感,口碑大打折扣,影响未来继续销售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其实在近两年新崛起的摇滚音乐节上已有显现。
因为827演出已经汇集了几乎所有中国摇滚乐历史上曾经主流的艺人,未来将这一模式复制下去,展开全国巡演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下面的接盘者面临的是市场逐步成熟后的细化问题,单纯靠罗列大腕抢票房的初级模式,将很快被市场淘汰,中国摇滚乐的大腕暂时就那么多,如何用同一棵大白菜做出不同的珍馐美味,才是投资人们在初步成功后应该深切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