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孙铁
编剧: 孙小杭 / 章迪沙
主演: 董勇 / 巫刚 / 张煊赫 / 李思博 / 刘奕 / 刘继勋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战争
剧情: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一向骁勇善战的连队几近全连覆没,马德瑞离奇死亡、尸骨未寻。11年后,老马遗体被发现,头颅弹痕鉴定,为三米内“近距离击杀”,而非报告中所写“流弹致死”。难道是警卫连战士杀害首长?案件由此在警卫连仅幸存的4人中展开调查。昔日战友,互相指认、说法不一,每人皆有疑点、又皆有不可能证明。战争极端情境下,凶手究竟是谁?历史的伤疤逐渐揭开,软弱、背叛、怀疑、不公正,人性最脆弱的 一面集中爆发。生死关头,要自己活命,还是完成使命?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性是否一文不值?最近的距离,最摸不透的人心。
事实上《近距离击杀》只是借了一个抗日战争的壳罢了,它的故事几乎可以平行移植到任何时代任何背景,推理步步为营,故事细腻严谨,有使用好莱坞小成本商业电影制作公式的影子。在手撕鬼子习以为常的雷剧大环境中,这部从主旋律里磕出娱乐性的抗日战争背景电影鹤立鸡群。没什么明星,大场面有限,仅仅靠讲故事就营造出罗生门般的悬疑气氛,为身陷窠臼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打开了一个缺口。
基于人性本身的选择远比盲目的自我牺牲更有说服力。国产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正在从经典沦为笑柄。观众早已经被解放,甚至早就度过了单纯反灌输的阶段,抗日题材电影还停留在50年前。剧情不合理,人物设定失真,丧心病狂地歌颂不可能存在的英雄,把抗日题材电影推向市场的边缘。《近距离击杀》从一个带弹孔的头骨开始叙述,头骨主人马德瑞在战时被护送撤退时离奇死亡,他的身份被交代得模糊——他是一位首长,可能是任何军衔,但导演决定删繁就简,只把这位“负伤的首长”当做一个象征的符号。“首长”一方面是敌方不计代价追杀的大人物,一方面又是拖累一整个警卫连几乎覆灭的包袱。这个符号让四位幸存者产生分歧,尽管没有人公然提出,也没有人真的希望,人性的本能使人希望这个“重要的包袱”尽量自然地消失。——如果说这部电影与抗日战争有任何最隐秘而直接的联系,无疑是幸存四人对负伤首长所代表的责任的看法,这是电影私藏在暗处的历史反思。没有什么人做出违背常理的英雄举止,在生存或者死亡的的苛刻选择里,每个人都会做出最本能的反应,四人不同的动机也不同的成长背景给了电影充分的推理空间,剩下的问题无非是活下来的四个人如何直面自己一生中最残酷的记忆。
非线性叙事拉开与主旋律电影的距离。头骨上弹孔引发的疑问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在这一条直线上交叠战时的惨烈重现和幸存老兵的各执一词。比起被小说、电视剧、电影注水使用了无数次的《听风》系列,《近距离击杀》显得锐利而新颖。真凶悬念在每个人对旧事的复述中轮番拷问观众,观众则很容易就被代入其中,每一个提问都是一座雷池,迫使观影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推测出最符合自己世界观的结局。这种表达方式是抗日题材电影的新尝试,应该会为后续的同类题材电影打开思路。如果主角不选用巫刚而是其他人也许更精彩一些,他很难突破一张经典抗日脸带来的古板印象,其他几位演员的表演虽然稚嫩反而有新鲜的戏剧感。
另外如果能聘请到一位更懂惊悚电影配乐的音乐作者就更棒了,天知道为什么一部悬疑片要用那么多可怕的恐怖电影配乐。(文/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