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欲的切割:情归何处 2001年08月20日13:16:45 网易报道
|
|
《The Letter》的原片名《一封信》很清楚地标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信里的心声,说明了女主角的归宿将走进一个宽广、深刻的情感流向,用更鲜明的生命动力去拥抱大地的呼吸……而这份升华后的情愫,却仅仅是用一封信留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荣获99年戛纳评审团特别大奖的《情归何处》是92岁高龄的葡萄牙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Manoel De Oliveira晚年意气风发之作,根据Fayette女士皇室爱情文学小说《The Letter》改编的剧情长片。无论是生活经验或专业经历都无可比拟的奥利维拉,用非常简洁俐落的手法去诠释这深宫内苑女人细致的情感,写剧本时就已经考虑观众的距离感,而将故事女主角的公主身世改成了上流社会的贵妇,其因家世教养养成的情感纠结是雷同的,却使观众更接近主人翁的情境,不至于让故事太遥远,这是一份长者的体贴。
剧中女主角母亲与挚友的对话让人澈然心动:“我知道她正在痛,却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她受苦……”这位母亲临终看出幸福的女儿情感意识出轨,犹豫再三地留下遗言:“让你心动的男人没有能力爱你……我不要你像其他的女人一样落入情感的愚蠢深渊无法自拔……”她的修女挚友问她到底怕什么,她的回答正是所有女人的痛:“……我害怕热情消失之后的遗弃……”因此,她选择了母亲给她的教育与忠告:守节,维系一个女人被尊敬的妇德。
这是一个大难题,对导演而言,如何在极短的影片播映时间内掌握微细情感的叙事诗般情节,除了演员表演纯熟度的分寸拿捏外,情节之间的步调更能呈现导演的功力,亦就是掐着你纠结的心跟我走……
从来,婚姻的选择一直徘徊在教育与直观之间,我们终究是要跟着社会告诉我们的规范(也许是经验)走,还是追随自己最直接的情感?到底我们在意生存机制多些,还是内心深处的细语?这部影片缠绕了半天,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最明白的答复:一封信。因为害怕而逃走的女人,既逃离自己亦逃离私欲,最后找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情感,也算是一种另类救赎,解除了母亲的恐惧:女人多半会因为承受不起而堕落。但是,没有批判,很小心仔细地,没有留下该死的结论。
导演在《一封信》里的角色安排与场景处理的手法非常简洁,甚至以色彩鲜明的对比效果表达他对情感幻境的真实省思,尤其是女主角心中投射的至爱,竟是一个丑角似的人物,不得不激起人突兀后的深思……在女主角而言,她是如此沉重地谈恋爱了,又是如此伤痛地牺牲着悸动以成全道德的完整,然而,她所致力保全的道德,果然如此不堪吗?她在看似被迫状态下选择的伴侣,果真枯燥乏味、一无可取吗?还是她被危险的诱惑鼓舞,以致于轻蔑了完美的幸福,甚至愚蠢地忽视一个零缺点夫婿的深情,只因为他的完美?
她深刻地醒悟了,却无法约束内心顽皮的欲虫,只好远远地逃亡,让时间净化思虑,可怜巴巴地孤独着面对自己慌乱的选择……或许,你会扼腕、轻叹一如她的至交:“一对单身的恋人,为什么不可以结合?”可敬的是,她是一个诚实又诚恳的女人,她必须先面对自己的心结……婚姻不是情感的结语,既不能代表承诺,更不是道德的城堡,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去和另一个独立的个体结合,你还愿意冒着可能陷入困境的危机结婚,伤害双方刻骨铭心的纤细吗?当你探索自己之时,是否很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至爱为何?
我们都很可怜地知道,彷徨脆弱的情感经不起风浪与诱惑,我们更清楚地明白,爱情只能片面地补贴生命里的残缺,却始终带给我们更深的疼痛,不论你是男是女,不论你是多老多少……
手机短信,推荐新闻
|
|
【我爱电影】
【】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