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那么一段儿时间,我的数学成绩很好。记得那是在小学,无论是最初的1+2,还是后来的1002+2001,我都是全班算得最快最准确的。后来到了高中,在数学方面的优势就逐渐变成了劣势,虽然最终的结果常常是1或0这样的比小学数学还简单的数字,但这时更多的是要求计算过程中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1或0非常少,但你要想得到它非常难,不像过去,能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得到很多。
这种在数学上的劣势愈演愈烈,一直演到了我写乐评的那一天。每当唱片公司为旗下歌手推出精选辑的时候,我总是会去计算,他们出这张精选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有一个目的叫做赚钱。但我想除此之外应该还有点儿别的目的,于是就琢磨他们会不会是想让不熟悉该艺人但渴望了解他的人得到一个了解的机会?或是上一张专辑赚得太少,这张不想给他出,但又有合约限定,必须给他出,于是就选择少花点儿钱的方式买了几首歌,出张新歌加精选,全当是履行合同了?类似的“?”我还能打出很多,但是却由于逻辑混乱,无法算出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面对《one芳》的时候。
开始我还想,这可能是对万芳过往精彩历程的全记录,但看了专辑列表才发现。作品的分布并不是以年份为顺序,而常常是两首收录在一张专辑里的歌在曲目顺序上却相差甚远,比如1996年专辑《割爱》中收录的同名歌曲和黄韵玲作曲编曲的《Fly Away》就分别被打上了11和30的号码。
后来发现两张CD分别标注着“相爱”和“依恋”这两个大标题,但仔细听过那些歌后你又能发现,这种分类只是引用了CD1《相爱的运气》和CD2《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这两首歌的标题,并没有科学依据,无论从音乐传达出来的情绪还是歌词表达出来得感觉都不能和这两个“囫囵”的词儿对号入座。
纵然如此,我还是在艰苦的努力下发现了万芳的以往及转折。精选辑收录最早的歌曲应该是1991年专辑《时间仍然继续在走》中那首类似苏芮《奉献》的同名曲,如果说这首歌记录了万芳个人演唱历程中的成功的话,那对于当时整个乐坛来说,它只说明了当年的万芳在芸芸众生当中还显得很平庸。而后诸如《猜心》或《就值得了爱》这种《爱与痛的边缘》似的歌曲,或与伍佰合唱的台语歌《爱情限时批》都进一步证明了作为一个歌手,她不仅没有突出的个人色彩,同时也缺乏唱功。
2000年,她发表了《这天》,在此之前的专辑《不换》卖了40万张,原本以为《这天》将以保持销量为理由,继续上一张专辑的路线。但没想到这张由贾敏恕和张亚东参与制作的唱片改变了万芳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套用当时宣传文案中的形容就是“较轻松愉快的元素,声音也有了新的表情,过去浓重的情绪也转换成较轻松的态度”。
这次的四首新歌当然也是继续了千禧年之后的万芳。郑华娟写就的《慢火车》虽然只是一首简单的kidult song,但因为有了合成器模仿的汽笛声而显得与众不同。陈珊妮笔下《我们之间》和《演技》继续了陈珊妮的钢琴Ballad传统,前者有“搞不清楚为什么恨着你,就像我爱你一样完全没道理”这样的精彩词句,后者会让你发现,万芳可以把陈珊妮的嗓音特点模仿的维妙维肖。而伍佰的《夜照亮了夜》和之前为萧蔷写的《中毒玫瑰》一样,都没有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风格,但却比他自己的作品好听得多,不知道这样的尝试是否也将出现在他下一次的个人专辑当中。
其实,这套精选更合理的解释是万芳的一张4首歌的EP,只不过这4首歌放在了两张CD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