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刀郎现象:他为什么这样红? 2004年06月13日13:13:37 北京娱乐信报 翟佳
|
近来,一个陌生歌手的名字开始流传:刀郎。一夜之间,满世界都响着这个沧桑男人的歌声,一下子许许多多的人喜欢上了他的歌,认为是有男人味道的、回归生活的,其狂热程度绝不亚于当年的“菜市场之歌”《心太软》。那么,这满街的刀郎带给我们什么呢?
一夜之间,刀郎这位在此之前从未听说的歌手火了,他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疯狂畅销,据说盗版都卖到了800万张,正版的保守数字在150多万,刀郎更是在两个月内连开六场演唱会。一大批唱片公司捧着钱愿意出重金同他签约,许许多多的媒体不惜远赴新疆追访。据悉,从歌厅走出来的刀郎在2001年曾出了一张流行和时尚音乐拼凑的专辑,结果只卖了2000多张。遭遇失败后,天天泡图书馆,还到戈壁滩到维吾尔族老百姓家采风,写了3000多首歌后开始重新进军乐坛。据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透露,刀郎专辑最早的发行渠道是盗版,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侵入主流市场。

【解析】
刀郎的歌好不好听?
对于刀郎现象,中国的流行乐史上曾有类似典型,从早期的迟志强牢狱系列以及《纤夫的爱》、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甚至曾经的《心太软》……都属于绝对流行的典范,也算是小调作品的经典之作,小调好象是最容易流行的音乐种类。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熏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刀郎的歌,的确很流行,但是,这只是流行,绝对不是音乐。
音乐:简单上口
刀郎的音乐是将西部民歌的旋律糅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因素,甚至再稍稍借鉴一点别人的音乐元素,这是刀郎在音乐创作上的特色。他首先翻唱老歌,让上了年纪的人,图个怀旧。而其他类似于地铁卖唱歌手的沧桑的原创歌曲,则让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以及正处于愤怒懵懂期的十多岁的小孩子听得有滋有味的,因为这些歌传达着一个平民的感觉——我们没有钱,我们觉得人心不古,世事不公,但是我们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及真实的情感。
翻唱:大多没特色
首先,刀郎翻唱的作品不成功,大多没有什么特色。刀郎那倦怠、随意又粗糙的声音不太适合演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驼铃》这些朴实无华的老歌,听上去有糟蹋之嫌,很难感受到那原始的单纯的美丽。
其次是内涵,我认为刀郎的创作仅仅局限于风花雪月的“所谓民歌者”,而绝非是通过音乐传递烽火的跋山涉水者。
歌词:比较肤浅
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的刀郎的确是个有故事的人,但是这种倒退20年的抒情方式却极为浅薄。比如刀郎最火的几首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冲动的惩罚》,让我们看看这三首歌的高潮部分歌词:“是你的红唇粘住我的一切,是你的体贴让我再次热烈。是你的万种柔情融化冰雪,是你的甜言蜜语改变季节。”(《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夜我喝醉拉着你的手/胡乱地说话……(《冲动的惩罚》),“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情人》)。在歌词创作上的幼稚是毫无疑问的,有位评论者的看法很犀利:“刀郎的这种创作水平,除了自身浮躁、累积得不够以外,根本上还是思想、意识的高度包括起点本身有问题。”
制作:不够规范
而最后说到音乐性,其实我很不愿意分析这一点,因为从音乐性的角度来分析刀郎的歌曲根本无从开口。从专业角度讲,制作、录音很差,编曲简单、后期制作粗糙,类似的硬伤在唱片中俯拾皆是,很陈旧,结构上也不够规范,但似乎正是这样充满“瑕疵”的“平民做法”,才赢得了众多听众的共鸣,因为相比时下“高投入、大制作”的唱片制作,刀郎的唱片充满“反叛”意味,但其实刀郎在创造了一个奇迹的同时,也的确是给音乐界带来了一大悲哀。
|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