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于《北西1》中因在美国待产相识,《北西2》中的汤唯和吴秀波是因为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结缘,这本书是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的名著,在1987年曾被改编成电影。汤唯和吴秀波的书信情缘,和书中人物海莲与弗兰克(Frank竟然也恰是《北西1》中吴秀波的角色名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本两个身处世界两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因为一次偶然,开始了频繁的异国书信往来,进而成就了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感关系。看完该片,有一种中国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既视感。
导演薛晓路:这个故事创作起来,很复杂,很艰难,说实话。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1》以后,想做一个爱情题材,对我自己来说压力蛮大,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最早构思的是吴秀波这个故事,但是那个女孩子的故事一直没有想好。
最开始想过女孩是一个中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带着什么客户过去的一个故事。但总是觉得,故事能编,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让我自己是非常不满意的。后来,偶然之间,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就说起这本书,这本书恰好我也知道,第二天就订了,买来读了一遍,茅塞顿开,终于知道这个故事该怎么讲。于是重新写了"姣爷"这一篇,两个人不见面,书信谈恋爱。
《北西2》对亲情、爱情、金钱、孤独、子女教育、异域乡愁等多重主题进行了探讨和剖析,涉及的故事线多达四五条,交叉叙事的同时,还要推进人物关系,并对主题进行抽丝剥茧,比《北西1》更加开阔和绵密,复杂程度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导演薛晓路:其实在写每一个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点,不能叫野心,而是需要一种新鲜感的东西存在。客观地说,我做职业编剧大概有差不多16年了,这是我写过剧本当中最难的一个了,看着非常简单,穿插在一起,构思的时候,写起来非常难,有这种故事平衡,同时,各自的两边的人物穿插,信还要跟他们人物的心态挂上钩,他们不见面,但是他们又互相对对方的命运有所影响。所以《不二情书》我就找了一个对我来说比较有挑战的一个方式来写爱情。我就想试试写一段爱情,俩人就不见面,能不能让观众看到最后,觉得这一段爱情太美了,完成这个工作我还是蛮有压力的。
当你看完电影,第一感觉想必都会心生疑惑:片名明明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但整部电影为什么根本没有体现这两个城市的戏剧关系?甚至也根本上没有再出现。是的,《北西2》除了承袭了上一部的影片底色——浪漫爱情,异国情调外,其他的人物关系、故事走向也都和上一部无任何瓜葛,甚至发生爱情的地方也不再是这两个城市了,北京根本没有遇上西雅图。那为什么还叫"北京遇上西雅图"?
导演薛晓路:其实片名让我很有压力,"北京遇上西雅图"只是噱头,这个压力尤其叫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后,这是宣发公司建议,你们躺在上一个的功劳薄上,所以大家说这个比第一个好,这是最好的奖赏。我必须客观地说"北京遇上西雅图"才是噱头,"不二情书"才是本质。看过一定知道,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在故事人物上没有任何联系,《不二情书》是全新的创作。当然它延续了《北京遇上西雅图1》的一些特点,比如在讲缘分,还是在讲这样的异域情感的寻找,包括海外华人情感和生活历程,这些东西有所保留,故事和人物是全新的。
片中陆毅饰演了一个北大学霸,是汤唯饰演的姣爷的高中同学,被保送北大数学系。多年后在澳门赌场和汤唯重逢,让汤唯的仰慕情愫瞬间死灰复燃。但在赌场上投机取巧耍弄小聪明的陆毅,将汤唯借来的一百万筹码全部输光,最后还推卸责任,致使汤唯背上巨额债款。头顶北大光环的学霸一秒钟变学渣。薛晓路是否有意黑北大数学系?
导演薛晓路:调侃是选择对象的,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在我心目当中都是高高在上的学府。这两所大学不管哪一所历史悠久的,不光他们有非常好的学术传统,还是有非常好的人文素养。所以,我才敢选择它们来做调侃,他们的心胸足够宽广,第一次选择北大,下一部一定会选择清华作为调侃对象。
汤唯和吴秀波在电影中有着长达一年多的鸿雁传情,期间素未谋面,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各自真实的身份和各自生活的真相,有的只是由书信冤家逐渐转变为互诉衷肠的远方陪伴,各自在对方深陷困境时递上一纸文字,或彼此抚慰,或交换心结。而在如今通讯发达的现代生活中,一切的关系都已经始于"加个微信吧",所以两人的通信方式似乎很让人费解,为何他们不能留个电话,或者留个微信,还要用"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低效方式,达成情感的互动和共鸣?
导演薛晓路:我听到了一个观后感,他们两个为什么不留电话呢?对呀,那样可能早就见面了。因为他们两个人用一个假面在跟对方接触,他们两个人是对自己人生有诸多不满意和信任的。所以他们其实是在用假面去塑造成自己心目当中的人物,去和对方去交流。那这个也是他们去逃避这种不安全感,或者逃避他们对现实人生不满意的某一种做法。
今天这样一个喧嚣,比较动荡、比较快餐方式的时代,这种慢生活大家都忘了。木心有一首诗《从前慢》,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也是想说,我们慢下来,真的去了解爱情的本质和真谛是什么,情感的真谛和本质是什么。说到信,今天大家都不写了,微信存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信,大家都在微信上聊天,微信可能有的时候也是某一种信的存在,大家还是用写的方式在交流。所以我也想,也有可能,它在今天还具有某种现代性吧。大概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