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的“老朋友优先法则”
今年四月,戛纳尚未公布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的时候。网上就已经流出一第65届戛纳电影节名单,虽然戛纳官方急忙出来辟谣这份名单为伪造。不过从最终公布的入围名单来看,这个名单确实与最终名单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其实预测戛纳入围名单的难度并不大,只要你足够了解历年戛纳的获奖名单和入围名单,从中找出今年有最新作品的导演,他们中将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在新一届戛纳的入围名单当中。
从十位入围次数最多的导演恰好可以看出戛纳电影节的一大惯例就是“老朋友优先法则”。稍微看看戛纳的历年入围名单就会发现,一直有一批导演格外受到戛纳的青睐,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入围戛纳。而也有一些导演,即使影片质量并不差,却常常与戛纳无缘。而对年轻导演来说,要想入围戛纳,经常会进行升级考一样的逐级跳跃,就好像这几年非常红的加拿大年轻导演哈维尔·多兰,他的戛纳之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先是在影评人周或是导演双周这些戛纳平行单元亮相,然后入主一种关注单元,而下一部作品则很可能就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座上宾了。你可以将之视为资历累积,或是自我提升。总之,戛纳的门槛看着很高,但对于老熟人来说也并不高,只要进去了一次,第二次入围就不远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戛纳历史上也有大批深受电影节喜爱的导演。
当然,这也并不是坏事,偏爱保证质量,质量又提高声望,这就是戛纳,既不吝给年轻导演鼓励,也一直愿给老朋友帮助。又或者说,对某些导演的偏爱代表了戛纳独特的品味,令戛纳电影节维持“世界电影的奥运会”(英国报纸比喻)最高声望,屹立不倒。
肯·洛奇成戛纳电影节最大宠儿
在最受戛纳电影节偏爱的名单上,排名第一的是英国最有骨气的愤青导演肯·洛奇,他也是戛纳最大的宠儿。算上今年的《天使的另一份》,他已经拥有11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经历,也当之无愧成为最受戛纳欢迎的导演。2006年,肯·洛奇还以《风吹稻浪》获得戛纳金棕榈。
维姆·文德斯与拉斯·冯·提尔以及卡洛斯·绍拉分别以9次入围排名之后。德国电影代表导演维姆·文德斯自1976年《公路之王》入围戛纳以来,他还凭借《德州,巴黎》在1984年获得金棕榈大奖,之后则获得过最佳导演以及评委会大奖。最新入围作品则是2008年的《帕勒莫枪击案》。拉斯·冯·提尔也算得上市一个神人,虽然在上一届的戛纳电影节上,他因为纳粹言论被驱逐出了戛纳电影节,不过他却始终是戛纳的最爱,也有可能成为超越肯·洛奇的最受戛纳欢迎导演人选。他在2000年之后的作品几乎部部都入围戛纳主竞赛。他让《黑暗中的舞者》拿到了戛纳金棕榈,之后还捧出三位戛纳影后。西班牙知名电影导演卡洛斯·绍拉同样有着9次入围戛纳的经历。并凭借《饲养乌鸦》获得评委会大奖。不过他在1968年的《薄荷刨冰》本来极有机会获得金棕榈大奖,却因为当年戛纳电影节因故停办,所以并没有获奖。
群戏大师罗伯特·奥特曼与马尔科·费雷里、伊托·斯科拉则分别8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罗伯特·奥特曼或许是成为最受戛纳欢迎的美国导演,作品8次入围主竞赛单元,且凭借《陆军野战医院》获得金棕榈。意大利导演马尔科·费雷里曾凭借《极乐大餐》获得影展大奖,那部疯狂的影片在当年曾引起非常大的争议。另一位意大利导演伊托·斯科拉同样有着8次入围戛纳的经历,不过他的入围经历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作品质量逐渐下降,也就告别了戛纳。其作品《惊恐、污秽、邪恶》获得了戛纳最佳导演奖。
路易斯·布努埃尔、阿伦·雷乃以及科恩兄弟分别7次入围。西班牙传奇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在五六十年代曾是戛纳的宠儿。1950年《被遗忘的人们》首次入围戛纳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1961年的《比丽迪亚娜》则获得金棕榈大奖。年近90高龄的阿伦·雷乃新作《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刚刚在戛纳上映,且获得很好的评价,这也是他第7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不过7次入围戛纳却仅在1980年凭借《我的美国舅舅》获得评委会大奖,上一回的《疯草》也是鼓励性质的特别荣誉奖。科恩兄弟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便凭借《巴顿·芬克》获得一个金棕榈奖和一个最佳导演,之后又凭借《冰血暴》和《缺席的人》再次获得两次最佳导演奖,也让科恩兄弟成为戛纳的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