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2.4亿的大投资和陈道明、何润东等组成的全明星阵容一度令《楚汉传奇》成为今年期待值最高的开年大戏。可惜,该剧播出至今却屡屡被网友指出历史硬伤,不但有《史记》名句的张冠李戴,更有秦人诵读宋朝成书的《三字经》。对此,编剧汪海林贴出了原剧本自证清白,称其中大部分的常识性错误是导演二度创作时发生的,所幸这些细节上的谬误没有影响剧的走向,正所谓瑕不掩瑜,整体上看《楚汉传奇》仍是一部好作品。 面对观众的质疑之声,曾批评其他历史剧不尊重历史、糊弄观众的导演高希希也直面剧中谬误,坦言自己的创作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那么,剧中有哪些硬伤是主创缺少考据造成的失误,又有哪些是有意为之?网易娱乐采访了汪海林和高希希,为我们解答谜题。(文/小妮)

称呼类:秦朝颁明朝圣旨
剧中晨曦公主称呼秦始皇“皇上”被质疑不符史实。

皇上——秦朝“陛下”变“皇上”

网友找茬:第一集中,胡亥随秦始皇东巡途中,晨曦公主问胡亥:“皇上为什么带着你?”这句话很快被眼尖的网友挑出了问题。网友“小蚊子”说,“皇上”是明朝开始才用的称呼,秦朝则尊称“陛下”或“皇帝”,“这剧里一会儿‘陛下’一会儿‘皇上’,是要闹哪样啊?”
   

    编剧回应:原剧本中这些称呼都是很考究的,非常注重所处的朝代背景。对秦始皇必称“皇帝”或“陛下”,对赵高等太监也是称“阉人”。晨曦公主这条线原剧本是没有的,应该是增加这条故事线的时候,导演和演员忽略了这一细节。

    导演回应:有些历史已经无从考证,所以我们会用一些沿袭过来的理念,称“皇上”观众不可能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小太监向赵高上报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被不少网友吐槽缺乏“政治敏感”。

起义——反贼作乱成义举

网友找茬:第十二集中,小太监向赵高上报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不少网友吐槽主创缺乏“政治敏感”,毕竟从当权者的立场看,挑战政权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网友“小乖”说:“这太搞笑了吧,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政眼中这种起义都是反贼犯上作乱吧,难道还要皇帝把陈胜、吴广当民族英雄吗?”
    

    编剧回应:原剧本中没有小太监向赵高汇报的情节,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笔带过,情节设置是博士向二世禀报。原剧本如下:博士甲:陛下,戍卒陈胜、吴广等人,于山东大泽乡兴兵造反,自置为王,已有数月了。如今贼众攻城拔郡,气焰日甚一日。山东诸县,多有官吏降贼附逆。臣请圣上速遣大军征讨,荡平反贼!

    导演回应: 这里用“起义”是我们现有意识形态下政策理念所致的,简单地来说,就是意识形态里有一条标准——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放在历史背景下,用当权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反贼,但我们不能这么去描述。我在《新三国》里就回避了“黄巾起义”,这里的大泽乡起义基本上也是回避了,一两句话带过,但提到它的话还是要遵循现有的标准。比如义和团,你不能叫它“团匪”,这样通不过(审查)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被指是明太祖朱元璋创造的。

奉天承运——秦朝颁明朝圣旨

网友找茬:第九集中,赵高和李斯商量伪造始皇帝的遗诏。李斯大笔一挥,写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在明清剧中屡见不鲜的圣旨格式令网友颇感穿越。考据控们查证称,“诏曰”一词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随后沿袭下来。而“奉天承运”的发明者则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词意思为“皇帝受命于天”,来源则是朱元璋修建的朝会大殿“奉天殿”。这一说法在清朝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网友“宅宋喵”吐槽:“朱重八(朱元璋)晃出来,不要抢老子的专利哇,老子是从蒙元诏书制式开头改出来这句的。”
    

    编剧回应:这一段是编剧闫刚写的,原剧本并未提及伪造遗诏的详细经过。与沛县的闾左语言习惯不同,秦廷官员的语言较为典雅、暗藏锋芒。剧本当中并没有赵高独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没有坐地分赃、脸谱化的台词。

    导演回应: 秦朝的记载文字不多,所以我们可能会借鉴一些别的朝代的词,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词汇,但实际上《三国》里的词有些也是明代的,大家接受了小说,就觉得也是很自然的,没什么穿越感。所以这些概念可能要和民众慢慢来对接,我们希望尽量口语化,尽量能落地但又不要有现代语出现,这就行了。如果我们真的还原古语,大家也可能不认同。

人物类:刘邦被唤“小四儿”
刘邦剧中有两位哥哥,但却一直被家人称为“小四儿”。

刘邦——小三小四傻傻分不清楚

网友找茬:刘邦字季,剧中他有两位哥哥,但却一直被家人称为“小四儿”。这个小名令观众十分迷惑,“明明排行老三,怎么变成小四了呢”。网友“坚硬的西瓜”调侃“主创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吧?”网友“TINA”则戏称“严重怀疑编剧是郭敬明的粉丝”。
    

    编剧回应:我们查了很多史料,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古代一些普通人家是用兄弟的排名“伯仲叔季”来给孩子命名的,所以我们推测刘季上面还有一个三哥,可能是早夭了所以历史上没有记载。在外人看来,刘邦自然是家中老三,但从家庭内部而言,父母多半不会因为老三不在了,就把老四称为老三。此外,剧中刘邦家是一个很和睦、有爱的大家庭,人情味很浓,这也增加我们这个推论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很细节的考虑。

项燕在战死前的最后一刻,振臂高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燕吐楚南公名句

网友找茬:《楚汉传奇》开篇,项燕率领楚军顽抗秦军,他在战死前的最后一刻,振臂高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场面十分壮烈。很快,就有网友指出,这段反抗秦朝暴政的名句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原句“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编剧回应: 这种移植并不是张冠李戴,而是一种艺术上的处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即使是只剩下三户人家,灭掉秦国的必定还是楚国”,它表达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放在项燕战死前这个情境里并不违和,还渲染了壮烈的气氛。而且开篇抛出这句话实际上也是牵引了项羽整个的人生轨迹,我觉得这种移植在创作中是应当被允许的。

   

物品类:神秘礼器成村姑洗衣盆
《三字经》被普遍认为是宋代成书,剧中学生念三字经被网友吐槽。

《三字经》——宋朝国学启蒙读物穿越到秦朝

网友找茬:在第五集中,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学堂内传来琅琅读书声:“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有不少网友指出,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是宋代成书,在明代得到完善。这一点从《三字经》中的“苏老泉(北宋文学家,苏轼之父),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和“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中可推断。作家白小帆在微博上调侃:“有能耐你接着背啊,背到‘嬴秦氏,始兼并,穿二世,楚汉争’那段。你就完美地对我们诠释了赢哥干嘛要焚书了……”。
   

    编剧回应: 2008年,我是100集《万卷楼》的总编剧,里面涉及到《三字经》中的内容。《三字经》产生于宋代以后,秦朝当然不可能有。原剧本中关于焚书坑儒前后的描写提到了朗诵诗篇,但并没有具体到朗诵的内容。原剧本如下:旁白(焚书令一下,北自辽东,南至南海,东自平地,西至临洮,只要是大秦的土地,每天日夜都在焚书。在眩目的火光下,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经书,在三十天内全化成飞烟灰烬。 )镜头(学馆里,一个年老的儒生前面带领着年轻的儒生吟诵着诗篇,一群兵卒闯进了学馆,抢走了儒生手中的书。老儒生奋起抗争。等待着他的却是脖子上亮晶晶的锁链。所有的儒生眼中含泪,秦王朝每座都市,每所学馆都上演着同样的场面。)

    导演回应:因为很多历史现在也无从考证了,剧里《三字经》的概念和网友们提出的可能也不是一个概念,但观众们既然提出了我们会正确的去面对。所有二度创作都是我来把关,所有问题都由我来负责。

网友调侃:被项羽骗了,什么力拔山兮,有举鼎之力,原来举的是女子洗衣之物。

鼎——神秘礼器成村姑洗衣盆

网友找茬:在第八集中,一村妇抱着有四只脚,类似鼎的容器在河边洗衣服。这张剧照截图在微博上被网友转发了2000多次。网友们吐槽,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是神秘、贵重的礼器。如此被赋予“显赫”“尊贵”等意义的器物怎么会成为村姑的洗衣盆?还有网友调侃称“姑娘真是大力士,鼎可比木盆沉多了。”
    

    导演回应: 得到观众的反馈后,我们就立即去查看了这一集,确实是道具上的一个失误,我们已经把这个画面修掉了。

   

小结:细节毁了史诗范儿

不得不说,与一些专注撒狗血、卖萌卖腐的历史剧相比,《楚汉传奇》整体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陈道明的hold住全场的演技、恢弘、精良的战争场面。但是,细节上的山寨免不了拉低全剧的水准,令这部豪华投资、全明星阵容的史诗大剧的失色不少,实在是有些可惜。

编辑:雯婕 撰文:小妮 分享到:
| 娱乐首页 | 回到顶部  
意见反馈  报料邮箱:ent163baoliao#163.com #改为@ 给网易娱乐提意见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