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现在找您合作的电视剧特别多,您怎么判断一个电视剧您会去拍它?
刘江:还是要随兴趣,就是随你的心的感受,就是说你觉得能拍好,你觉得有兴趣拍,你才能拍。我不是个特别分析市场的人,你看有时候我做的事情挺不识时务的,就比如《黎明之前》我当时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反对,包括就是华录老总,因为《潜伏》刚播完,而且谍战戏当时也是一大堆了,他说你拍《媳妇的美好时代》这样的,继续这个风格吧。但是我看完《黎明之前》后,就被他那种神秘感和神秘的味道迷住了,所以才说我一定要拍这个。包括《咱们结婚吧》也是这样,有很多人说现在这么多生活剧,可能题材重复了。但是我的内心告诉我,这个非常有趣、会非常好,我就要拍。我是一个反对跟风的人,所谓手艺人,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去创作的欲望,这样你才有可能会去创新。
手艺人和工业化不同。我拍完《媳妇的美好时代》后有好多人跟我说,某个组里制片人要求导演就照着《媳妇的美好时代》拍,主创人员则一人一套《媳妇的美好时代》碟,构图、色彩、演员风格什么……但是这样的跟风是拷贝不出来东西的。手艺人就像是酿酒一样,也许原材料、时间什么都是既定的,但那种湿度、温度、气候、光线,这些细微的东西也许直接影响后果。所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产生一个作品,我说要做一个大众艺术的手艺人,我的手艺值钱,就在于我觉得我酿的这个酒跟别人味道不一样。这也是“做手艺”的乐趣,如果是标准化、公式化的工业流程,它也缺乏乐趣。
网易娱乐:现在也有挺多像您一样知名的导演,开始量化的生产?
刘江:我成立了工作室,也不会量特别大。基本上一年我拍一部戏,然后投资两部或者多一些,就是让别人拍,我来总把握;或者用我的团队来拍。但这种我投资不是我拍摄的戏,我不会挂名,也不会挂总导演……好多人让我挂总导演,然后如何如何……但是我不干那事。实际上,我参与投资的电视剧肯定是我在剧本阶段和制作上进行严格把控的,但是我不会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做,我会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我自己当导演的戏中。我不会说我一年拍五部戏,有些导演过度消耗自己的品牌,我觉得这样很不值当。精心做一部戏,可能人家好几年之后还在说这部戏。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都三年了,到现在还在得奖。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值得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有这样的回报。
网易娱乐:您觉得有哪些作品没有达到您的期待值,或者说让您觉得可能存在一些失误?
刘江:有,但是我这样可能会殃及别人。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我喝高了接的戏,接完就后悔。当时《黎明之前》刚刚播完,那时候还晕着呢还,然后喝高了一不小心就接了……那部戏确实有种无力回天的感觉,本来是荒了八年的东西一直没人接……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接这个?我说我喝高了,确实是我喝高了,人家把合同拿出来了我脑子一热就签了。不过这些不足为人谈,反正之后就会长记性,确实长记性,今后就要如履薄冰,得慎重。
网易娱乐:从《乱世三义》开始到《我们结婚吧》,感觉你的作品开始走向大投资、大阵容加名导演这种思路,为什么呢?
刘江:也不是有意要这样,其实我不是一个愿意乱花钱的人,因为你花出去你得收回来,这个事儿逼到那儿了,它就是需要花那么多钱,你就没办法。像《乱世三义》,也是接近六七千万的成本。有战争戏,有各种武戏、文戏,幅员辽阔、场面也很大,还有场景非常多,三十年的跨度,钱就自然花在那儿了。《咱们结婚吧》,我们是用定焦拍摄,然后加上演员的费用,成本也有六千多万。想要有投资,必须要有人买帐,我也有压力。当时拍《媳妇的美好时代》,海波和海清都不是大明星,电视台还嫌阵容不够强。明星演员、大投资,加上题材和我自己的判断,风险不会有。——实际上,《咱们结婚吧》我也是投资人,我投了一半。后面《平凡的世界》我就很有可能用一帮新人,因为我要求他们下放生活、要体验生活,周期更长,得照着六、七个月拍——这用明星肯定消化不了。
[点击查看专访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