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奥斯卡影片大多姗姗来迟 |
|
|
被当作批片引进审查进度慢 |
|
批片(又名进口买断片、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批片通常是“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批片”如同打批发,影片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但这些电影经由公司买断了,也并不一定代表能够在中国上映,批片审查报批周期很长,获准上映时,已错过最佳时期,有很多批片是在中国公司买断三五年后才在中国上映的。中影集团一位发行人士介绍,中国引进好莱坞大片基本接近了同步上映,但一些文艺范儿很强的奥斯卡获奖片,在北美上映票房都很差,中国发行商当然不愿意贸然引进。 曾负责《艺术家》内地宣传工作的章先生告诉记者,对进口片,引进公司有指标才能购买。前几年都是得奖才想去买,但从《冷山》之后基本就能同步,获奖前后上映。现在引进到国内的奥斯卡得奖影片大多还是走批片的指标,但进口片指标本来就特别少,全年大约三十部批片名额,有时候等指标到了,片子也获奖了。去年的《艺术家》是通过新影联引进内地,他们曾经在北京电影季上有机会拿到指标买下,但那时候发行方判断市场不大,错过了指标,等片子拿奖了才急匆匆抢指标,走完一系列流程后时间也晚了。他也表示,奥斯卡得奖片的审查其实都是走个流程,主要不要过分色情、暴力或有政治原因,送审时间很快。时间滞后多是发行动观察市场的原因。《一次别离》也是如此,嘉禾引进后要给它配音,也要找特殊的合适的档期,斟酌来斟酌去反而落到很尴尬的档期。
|
商业性差观众不买账 |
|
而且素来喜欢进影院看大场面的中国观众,也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喜欢为奥斯卡电影购票。奥斯卡得奖片在中国票房鲜少大赚,《一次别离》、《艺术家》上映时上座率不高,一位影院经理认为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是最大障碍:“在美国有成熟的颁奖季为这些提名电影发酵,经过奥斯卡颁奖前两、三个月的持续炒作,引起民众的观影欲望,炒作成功后就做长线票房。比如《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最初上映时成绩并不好,但现在已经过一亿美元了。在颁奖季里媒体全在关注这些电影,美国的各个奖项也很有权威性。在中国既没有能持续那么长的宣传周期、颁奖礼也缺乏说服力,而得奖电影往往商业性质较弱,靠普通的宣传手法没有作用。”滞后的映期也让盗版先占据了市场:“内地观众选择少,进电影院看娱乐大片都还看不够,对这些不那么商业的电影,即使因为金球、奥斯卡激起好奇,也觉得看看盗版足够了。” 对奥斯卡的艺术片缺乏兴趣。一方面是中国市场长期以来只给观众看商业片导致观众口味单一,另一方面也与艺术院线建设尚未完善有关,艺术电影没有固定场所长线播放,被迫挤在商业片中厮杀,将继续拉低票房,令引进方寒心,引进继续缓慢和减少,影响观众的口味变得更加单一,令电影市场也更加单一,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
编辑:奥斯 | 分享到: | 娱乐首页 | 回到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