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
.

在2010年美国Encore有线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中,“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在最后说了一句话:从1975年工业光魔创立开始,可以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电影发展史,起源和进展主要就是由工业光魔推动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则在结尾说了另一句话:“乔治让我们梦想成真。”

要回答乔治·卢卡斯与他创立的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究竟有多牛这个问题,简单来说一句话就够:没有他们,你所熟知的许多电影都可能不会存在,或者不会以你后来看到的状态存在,这些电影包括《夺宝奇兵》、《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勇敢者游戏》《珍珠港》、《加勒比海盗》到《钢铁侠》、《变形金刚》等,以及你所看过的所有皮克斯动画。你能想象没有这些电影的电影世界吗?

为了拍《星战》卢卡斯创立了“工业光魔”

乔治·卢卡斯开始写《星战》(指《星球大战:新希望》,下同)的剧本,是在1973年,电影于1977年上映。中间这四年,他一开始拿着故事大纲找环球影业要投资,被质疑这是什么鬼,环球影业不想拍。随后找到20世纪福克斯影业,虽然20世纪福克斯影业的高层也不知这是什么鬼,但他们很喜欢卢卡斯上一部电影《美国风情画》,所以给了投钱了。当然,随着电影拍摄,福克斯影业越来越不懂这个年轻人究竟在搞什么,开始有点退缩,于是卢卡斯开出条件:这样,他不要自己那50万美元的导演片酬了,只求电影拍下去,他不要片酬,只要电影的特许经营权以及续集的掌控权。反正觉得这个片不会卖的福克斯影业就这么兴高采烈地答应了,当然,后来大家都知道福克斯影业这笔生意亏大了,卢卡斯用50万美元换来不知多少亿美元的星战系列商业价值。

之所以提这段,是要说明在《星战》出来之前,世界上从没有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乔治·卢卡斯自己当时向电影公司描述自己要做的片是“我想做成一个动作电影,我想要做一个里面有宇宙飞船,我想要有很多短小的剪辑,充满节奏感和动作,我想要电影有特别的感觉。”而工业光魔的视效总监丹尼斯·穆伦则说:“当我看到剧本时我就说,’我的天啊,这是个什么片啊?’所有的体裁风格都被放在这个太空片里,最后三四十页里,每页都是新的战斗特效镜头,每一页都是,这东西永远也做不出来。”最后我们都知道,做出来了,而且影响至深。

为了做《星战》,卢卡斯在1975年创立了工业光魔。回头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好莱坞电影,显然会发现那些电影都用不到任何特效元素,许多电影公司理所当然将无所事事的特效部门撤掉,所以卢卡斯用了很少钱回收了这些部门的旧设备,并且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尼斯的一个仓库成立了工业光魔,工业光魔由卢卡斯、制片人凯里·库尔特以及光学特效专家约翰·戴克斯特拉三人为领导核心。戴克斯特拉负责寻找他和卢卡斯觉得能帮助做出《星战》的人加入工业光魔,这些人包括电影学校学生、绘画艺术家、做摄影模型的好手及机械工程师。

早期的电影特效技术,被称作光化学时代,停格动画以及在玻璃上绘景然后叠加拍摄的方式比较常用,做出来的特效场面可以参考上世纪30年代的《金刚》等电影。要创造《星战》这样的电影世界,工业光魔需要提升传统的手工特效技术,比如动画和橡胶头套角色,艺术家能够使用绘景技术,增加场景的范围和实际效果,用画在玻璃上的图像,拍摄之后和实拍的素材结合在一起,精细制作的模型在蓝幕前拍摄出来,允许他们把其他元素放在场景中。有个过程叫光学影像合成,工业光魔重新设计了Dooman光学印片机,可以记录多张光学软片,用来重复拍照,合成到单张胶片上。

看过《星战》的观众都知道,片中许多天马行空的画面包含太多元素,即使可以用重复拍摄的方式将所有元素叠加到单张胶片上,但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得把所有程序再来一遍。用相机玩过多重曝光的人都明白这种玩法需要摄影师对镜头的精准掌控。约翰·戴克斯特拉当时设计了Dystraflex摇臂摄影机,这款摄影机可以用电脑编程控制动态的可以精准还原的摄影机运动动作,这种摄影机的发明,才使得《星战》将大量元素混合到一个动态镜头中的画面成为可能。

受《星战》影响的不只是科幻片

《星战》1977年上映时的盛况不用赘言,而该片的出现对当时以及后辈电影人的影响之深难以形容。《阿波罗13号》、《美丽心灵》等名片的导演朗·霍华德当时和老婆立刻去看了一遍《星战》,看完出来又立刻冲去排队买票,排了两个小时队买到票再看一遍,一天内看了两遍。拍过《星际穿越》的克里斯托弗·诺兰7岁时候看过《星战》,此后立志要拍电影。

拍出《玩具总动员》的皮克斯首席创意总监约翰·拉塞特也表示他死也忘不了第一次看《星战》的情形,当时他排队6小时买到票看完电影,感觉自己的电影世界被打开。基本上你现在能叫得出名字的卢卡斯同辈或后辈导演,估计都能说出《星战》对自己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误解《星战》只对科幻电影界发生影响,其实不是。凭借《朱诺》拿下奥斯卡奖的女编剧迪亚波罗·科蒂之前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说,《星战》对她影响至深,片中的莱娅公主让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第一次知道,原来女生在电影里也是能够有主见有行动力能够成为女英雄的,不是只能等着王子来拯救。

或许如今看《星战》中的莱娅公主还是比较接近花瓶的角色,然而,在迪士尼公主片盛行的年代,莱娅公主能战斗,也能深入贾巴的老巢营救被碳化后挂在墙上的韩索罗,也算是女中豪杰。有人甚至认为,莱娅公主的出现,使得后来一系列女汉子当主角的电影得以拍摄,譬如《异形》中在太空打怪兽的雷普利准尉,《终结者》系列中的莎拉·奥康纳等。

工业光魔让特效从模型进步成CG

工业光魔是卢卡斯为了《星战》组建的,《星战》的成功,让卢卡斯赚了很大一笔钱,他立刻在北加州的马林郡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中心,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天行者牧场。而之前在加州威尼斯一个仓库里成立的工业光魔,自然也挪到天行者牧场继续办公,直到2005年之后,才搬到北加州迪普西公园。很有远见的卢卡斯一直认为,工业光魔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留住帮他做出《星战》的核心创意人才,同时招揽更多有创造性思维的技术人员和艺术家加盟,并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种定位,注定工业光魔不可能只为卢卡斯个人的电影而存在,而是为整个好莱坞电影市场提供服务。可以说,没有乔治·卢卡斯,就没有工业光魔;没有工业光魔,过去40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好莱坞电影,很多,也不会以你所看到的样子存在。

《星战》老三部曲的特效都是按前面提到的方式做出来的,而《星战》系列虽然很成功,但要想让“特效”一下子成为好莱坞传统电影人拍电影时会想用到的元素,不可能。也就是说,工业光魔一开始在好莱坞的市场,非常有限。

第一个来捧场的导演是谁?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交情深厚,同时也同样非常有创新思维的斯皮尔伯格看完《星战》后想着,他一直想做的一个电影终于可以拍了——《夺宝奇兵1:法柜奇兵》。

《法柜奇兵》中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结尾打开法柜之后灵魂从法柜中飘出来,而周围的纳粹份子有的脸变形了,然后一层层脱皮最终脑袋爆炸的场面。斯皮尔伯格一直不知道怎么拍这场戏,看完《星战》之后,他就觉得可以交给工业光魔去做,“他们既然能做出《星战》,做个化掉的脑袋肯定不成问题。最后他们用蜡造出来的脑袋在观众面前融化、爆炸,真是天才。”

不应该只靠模型特效,卢卡斯觉得,将计算机和摄影光电打印机结合,才是电影特效的未来,他当时就觉得应该能用电脑创造出《星战》里的东西,毕竟他一直认为,我们如今看到的《星战》,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只呈现出他想要的结果的三四成效果而已!卢卡斯认为,工业光魔可以研究电脑特技,他觉得用电脑实现剪辑师可行的,用电脑创作以及合成音乐是可行的,用电脑绘图是可行的,于是他招来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专家艾德·卡穆尔,帮他开创了卢卡斯影业电脑绘图部。艾德用电脑做出的第一个CG图像,就是一只手的图像。电脑CG技术从这只手起步。而工业光魔的核心主管人员丹尼斯·穆伦用了半年时间潜心研究用苹果电脑做CG的技术,自此电脑绘图CG技术进入工业光魔。

此后,工业光魔做出了第一个用计算机合成的电影视觉特效镜头,1982年《星际迷航:可汗之怒》中一个星球爆炸的场面;第一个CG角色,1985年《少年福尔摩斯》中的彩色玻璃人;第一个在像魔术一样在银幕上展现诸如羊驼变鸵鸟、兔子变老虎的画面,不靠停格动画技术,也不靠剪辑,那就是朗·霍华德导演的1988年的电影《风云际会》。如今看来《风云际会》中的魔法场面当然狠粗糙,但要是没有这一开端,估计后来《哈利·波特》电影中诸如麦格教授变猫之类的场面,观众也休想看到。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工业光魔已经做出第一个数字视频剪辑系统,第一个数字音频剪辑系统,一个胶片激光扫描仪,很一个能实现数字合成和处理高分辨率图像处理的计算机——皮克斯图像计算机,以及名为渲染器(Renderman)的软件处理系统,正是这这些工具,让艾德·卡穆尔做出了电脑动画短片《安德鲁和威利》。后来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比较难以预料,史蒂夫·乔布斯买下了卢卡斯影业的计算机部门,成立了皮克斯,一心要用电脑做出动画长片的艾德自然去了皮克斯,在他的领导下,做出了一系列威震江湖的动画片,他到现在都还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总裁。

工业光魔创造了T-1000与恐龙

电影是艺术,其实技术也该算艺术,因为没有这些技术,很多电影根本做不出来。工业光魔在CG技术上的发展,让不少电影人开始往更天马行空的境界去想象,很多先前无法拍的电影,也都看到了诞生的可能性。

提起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2》,你第一个想到的角色肯定不是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终结者,而是罗伯特·帕特里克扮演的“水银人”T-1000。如果没有工业光魔,观众看不到《终结者2》以及T-1000。詹姆斯·卡梅隆最先和工业光魔合作的电影是1989年上映的《深渊》,片中一幕由水流幻变出人脸的镜头,让卡梅隆想到可以在为《终结者2》创造一个“水银人”大反派。T-1000是工业光魔尝试第一次用数字合成技术完成所有工作。他们创造了一套激光扫描程序,扫下罗伯特·帕特里克的体贴和表情,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在电脑中做出逼真的CG形态,做出T-1000在精神病院中整个脸穿过铁栏杆的画面。通过追拍、分割几何图形等技术,实现计算机摄影机与拍摄现场的摄影机同步的效果,拍出T-1000尾随保安在棋盘地板上走路的脚步,随后在地板上冒出人头的画面。是的,《终结者2》中那些至今仍在影迷脑中存留的画面,全靠工业光魔的技术才把卡梅隆脑中的场面呈现出来。

能看到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影迷也得感谢工业光魔。一开始斯皮尔伯格拍摄《侏罗纪公园》,是计划让著名的斯坦·温斯顿工作室做出一只只恐龙模型,用停格拍摄的技术来实现拍摄的。温斯顿工作室做电影拍摄模型方面的技术特别好,最后还真为《侏罗纪公园》做了一只大肉食暴龙的模型,但是,这片很多恐龙其实都是工业光魔做出来的CG角色。对CG一窍不通的斯皮尔伯格被丹尼斯·穆伦游说去看他用电脑做出来的一群似鸡龙骨架在草地上奔跑的画面,“看到这群恐龙骷髅像活了一样的奔跑,我就知道这个做法可行。”自此,视觉拍摄方面,开始成为编剧写剧本时会考虑的一条叙事线索。

丹尼斯·穆伦说,做恐龙的过程就是先到外景地拍一个背景,将CG角色放进样品背景中,再完善CG恐龙的骨架、表面皮肤、眼睛、上色,再用程序让恐龙动起来,恐龙的样子、动作以及如何融入背景的过程,导演都可以像执导真人演员一样,让技术人员不停修正,直到满意,再将其合成为胶片,供剪辑师剪辑。片中那只主要的肉食大暴龙,斯皮尔伯格最后是用CG角色以及温斯顿工作室做的那只恐龙模型共同拍摄的,观众能在电影中分出哪个是CG,哪个是模型么?

用CG做恐龙,除了逼真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做出一只,可以复制黏贴成一群!片中那些狂奔的似鸡龙,就是这种方式黏贴出来,让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奔跑。以后观众在各色大片中看到的千军万马的震撼场面,起点就是《侏罗纪公园》的“复制黏贴”。

电脑CG不只是大片特供

都看过《阿甘正传》吧?有发现这片用了很多CG特效吗?是的,好莱坞电影人发现CG特效并非只能做夸张霸气场面,正是透过《阿甘正传》。仔细回忆下这部电影中的场景:空中飘荡的那根白色羽毛、阿甘彪悍的乒乓球技术,感谢工业光魔。

断腿的丹中尉是个很突出的角色吧,但扮演丹中尉的演员加里·西尼斯可是四肢健全的男人,电影中怎么做到将他两条腿拍没了的?感谢工业光魔,加里在片中两条腿套上特质的布料,拍完之后技术人员再将两条腿P掉。还有阿甘头顶上的天空充满情绪的颜色,全都是靠Renderman渲染器做的。电影人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特技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他们做出想要透过画面传达给观众的情绪。

此外,像《变相怪杰》、《勇敢者游戏》等喜剧、冒险题材电影,也都开始让特效发挥用武之地,特效进入好莱坞各种片种。

工业光魔开启“绿幕时代”

卢卡斯做《星战》前传,大有逼着工业光魔进一步成长的意思。这部电影他当时要求要做出全新的视觉效果,片中超过90%的场景都要用电脑特效制作,大规模的“演员像疯子一样与空气演对手戏”的“绿幕时代”开启。

《加勒比海盗》则逼着工业光魔发明了iMoCap技术。没错,《指环王》中的咕噜已经让影迷第一次见识到维塔公司做出来的动作捕捉技术的强大。iMoCap则更为先进,这个动作捕捉系统,演员穿着特制服装在镜头前表演,导演就能在监视器上同步看到合成效果后的画面,譬如《加勒比海盗》中一群穿着灰色特质服装、身上点缀着星星点点传感器的演员在擦船甲板,导演就能看到一群在月光下变成骷髅的船员在擦甲板。iMoCap系统的发明,似的动作捕捉技术不再只能在室内、远离自然光污染的情况下拍摄,同时也不需要演员同样的戏份演两次,导演直接就能看到成像后的效果。

工业光魔的存在,可以让小罗伯特·唐尼在演《钢铁侠》时不用穿着盔甲,只穿着特质灰色衣服轻松表演,然后观众就能看到银幕上身穿铠甲英姿飒爽的钢铁侠。有工业光魔,一个个金属零件活灵活现的《变形金刚》系列,才能让观众看到。有工业光魔,才能在过去40年给影迷留下各种或惊心动魄、或情绪饱满的经典画面。有乔治·卢卡斯,才有工业光魔。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