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叶问3》票房闹剧:电影是金融下一个要玩的游戏?
.

《叶问3》刚上映的时候,朋友圈里已经有被公关的影评人刷起了口碑。除了传统的武戏精彩文戏不弱,好口碑片子硬之外,还有按小时计算的票房纪录。大有边疆喜讯传首都的意味。43小时破3亿,60小时破4亿。

然而《叶问3》票房屡创神话的同时,眼尖的网友却发现这位宗师的来路并不简单。电影还没有熬过首个周末,就被指出大量操纵票房的嫌疑行为。而在电影之外,投资方又早早地将影片收益作为理财产品卖给了投资者。《叶问3》这次闹出的风波,不禁让人担心,是不是增长过热的电影市场,也被纳入了资本游戏的版图之中了?


《叶问3》票房事件回顾 午夜场高价场花样繁多

3月淡季,《美人鱼》的票房神话刚要细水长流,《叶问3》从上映首映开始便呈现出一副炸裂的态势。但在上映第二日,电影的首个周末,微信公众号“电影票房”就用当天所有的推送质疑《叶问3》买票房。周日凌晨,又在微博上发出了一张中影国际影城(光谷天河店)的电商售票截图。图中显示,从3月6日0点56开始,每隔十分钟便有一场售价高达203元的《叶问3》在该影城的中国巨幕厅放映。而该厅的影院价则标为80元。

“电影票房”的推送和截图引出了更多对《叶问3》票房的质疑。在网友上传的截图中,除了午夜场、高价场疯狂排映之外,还有大量场次被整齐地买下前三排——这是观影效果最差的位置。电影产业观察者陈昌业在其公众号“察影”上公开了大量3月5日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的售票情况:电商票价为111元的该影城,23点整的场次前四排被整齐地买下。同时他提到,由吴思远创立管理的北京多家UME影院也出现了类似状况。

而当天这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文章中,陈昌业对《叶问3》的票房事件有了更深的解读:这是电影行业的金融行为,是将票房作为资产证券化。在接受网易娱乐采访时,他说:“基于广泛存在的现象,大家有理由怀疑该片票房的异常。而在买票房这件事情上目前行业管理当局还是有方法,并在严厉惩戒这样的事情。导火索在于买票房,这件事情从源头上说是在作弊。”

可以说《叶问3》引起网友的质疑,无外乎再明显不过的买票房行为。但目前大部分院线片,片方出钱进行票房补贴的现象仍然严重,但大多是为了换取首日乃至首周的高排片量。而《叶问3》花如此大的精力去买票房,目的远非求排片那么简单了。


《叶问3》票房事件深探 金融行业迈向电影领域

《叶问3》花高价买来的票房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从2015年9月的一个理财产品中找到线索。这份名为“咏春盈泰”《叶问3》电影收益权转让计划,转让方为上海融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金投向为大银幕(北京)电影发行控股有限公司。产品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每份为5万元。承诺2016年4月30日到期后,给予投资者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可达10%以上。

而10月28日在苏宁金融的平台上,合禾影视又发起了一项《叶问3》众筹,款项从1000元到50000元不等。而众筹回报除了认筹本金,还有预期年化8%的增值收益以及与电影票房挂钩的浮动收益;同时,该项目还在显著位置标出,最高年化收益能够达11%。最终这个目标为500万的众筹项目筹得了超过4000万的款项。

从这段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叶问3》背后的公司已经将这部电影作为一项金融理财产品来进行运营。大银幕为《叶问3》内地发行方;合禾影视则是制作方之一;不论大银幕还是合禾影视,都与施建祥的上海快鹿集团藕断丝连。而早前爆出的买入《叶问3》55%票房收益的十方控股,背后第二大股东也正是施建祥本人。事实上,围绕着《叶问3》,一个以影视投资公司为融资方,理财产品平台为中介,投资管理公司为债权方的左手到右手的游戏,已经开始吸引了大量散户进行投资。这恰恰回答了为什么《叶问3》需要一个高票房。

在这场金融游戏中,给予高回报期许,吸引大量散户投资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做高票房,自然能让更多投资人看到希望,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才能让之前到期的理财产品如期兑现。倘若票房低迷,资金链崩断,这将无疑是e租宝事件的再次重演。


票房即为赌注 《叶问3》无法承受崩盘

在记者的调查中,一位金融领域的相关人士告诉网易娱乐,《叶问3》将票房收益化作理财产品的行为并没有逾越法律界限。而判断理财产品能否兑现,则需要评估资金链的安全系数和企业的相关资质。

然而在电影行业内,这无疑是种新的冲击。陈昌业对这样的行为有着最终会戛然而止的预判:“e租宝前车之鉴,P2P如果被钻空子,难免拆东墙补西墙,通过回来的资金吸引下一轮,越滚越大,超募以致资不抵债。”

产生这种预判,则是因为大量报道已经证明了《叶问3》的总制片人施建祥这次玩的有点过。多家媒体发现,快鹿集团存在着用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将电影票房收入多次重复抵押筹资等违规现象。因此,如果票房达不到预期,相关的担保公司又因为资金问题而发生违约行为,那么整条资金链的各个环节可能都将出现问题。

而这只是快鹿集团这次操作资本的一条线索,除了靠吸收散户投资人的钱,快鹿还有着利用票房炒高股票的嫌疑。

在《叶问3》的宣传密集期,快鹿集团通过宣传10亿票房保底、海外和香港的票房收入,使得旗下一只一向表现不佳的石油类上市公司神开股份在2月24日涨停。而施建祥为股东的十方控股则在2月24日上涨8.78个百分点。可以说,快鹿集团利用票房,期许在股票市场上获利,并通过P2P吸引到更多资金。

这只是快鹿集团走出的第一步。在一份内部流出的讲话中,施建祥说:“快鹿只做两张票,股票(资本市场)加电影票(互联网+电影+金融)。快鹿不进入资本市场没有未来,快鹿不走‘互联网+电影+金融’这个模式也不会成功,更不会发展。”

似乎在快鹿的整个版图中,电影只是一个起点,随之而来的是票房转化的盈利,盈利带来的交易量以及交易量最终转化成的在册用户。《叶问3》只是施建祥和他的集团玩的这套电影+理财产品模式的一个起点。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和P2P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娱乐宝服务,让网民出资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小时代3》《狼图腾》等影视作品都获得了来自娱乐宝的融资。但像《叶问3》这样,有预谋且放长线的做法,尚属首次。电影难免摆脱自身的商品属性,但成为如此的资本游戏,难免让人忧心,这个市场增长如此迅猛的今天,到底还有没有人关心拍一部靠谱的电影,赚点货真价实的票房了。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