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出台政策,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的真人秀节目,【总局将调控亲子节目:不得炒作包装明星子女】则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的真人秀节目;二是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子女;三是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对此,网易娱乐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儿童节目研究专家张菁、世熙传媒的CEO刘熙晨等多位业内专家,对此事进行了深度解析。

现象:真人秀自带伤害点,儿童易成为电视消费品

网络作家是如何有钱和有话语权的

“真人秀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无论真人秀节目的内容如何花样百出,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它的核心元素都是一样的。在真实记录的过程中竭力展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情感历程向来是真人秀吸睛的不二法则。

而一旦节目组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将这个法则直接转换成了两个字:“撕”和“哭”。电视真人秀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消费,观众从“撕”和“哭”中得到窥视的满足和情感的释放。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当镜头面向的是单纯幼小的孩子时,真人秀的法则就成为了伤害的来源。在真人秀24小时无死角的镜头跟拍下,成年人懂得掩饰和保护自我,而儿童只会呈现完全自然真实的反应。

一旦将儿童纳入真人秀的规则当中,儿童就极容易成为电视娱乐的消费对象,被动接受节目组的设定。某些导演组为了追求节目的戏剧效果,刻意放大儿童之间的冲突矛盾,将孩子偶尔的“不和”渲染成“互撕”的假象;为了突显情感效果,会故意制造恐惧,使得孩子在镜头前伤心流泪。电视真人秀这个框,对儿童来说就是带刺的房间,一旦进入极容易受到伤害。

问题:明星亲子真人秀四宗罪

网络作家是如何有钱和有话语权的

事故时常发生!儿童安全存在隐患

世熙传媒的CEO刘熙晨在接受网易娱乐采访的时候表示,“他们的节目会特意给孩子买《未成年人人身意外险》,保障孩子的安全。”很多节目组也都表示他们会和家长签订协议,规定在录制期间节目组会保证孩子的安全。而在选择录制地点、设计游戏任务时,节目编导也都会提前进行试验,在确保环境和游戏安全之后才会让参与者执行。

但是,由于节目编导都是成年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不同,导致节目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安全事故也时常发生。《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参与嘉宾吴镇宇就因儿子费曼眼睛受伤一事,和湖南卫视大动干戈。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自播出以来就频繁出现安全风险。第一季中林志颖三岁的儿子Kimi不小心跌落水池,第二季中费曼眼睛受伤,第三季中嘉宾父子在丛林中睡帐篷甚至差点遭遇野象。尽管节目组都会提前为嘉宾购买安全保险,但由于儿童人小体弱,又经常要独自执行任务,在未知的环境下往往会面临无法预测的危险。

张菁教授表示:“儿童问题在国外属于公共安全问题,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属于公共健康卫生的问题,之所以这样重要,是有原因的。儿童还没有完成身体和生理的发育,并且极其脆弱, 极其容易被影响被塑造。”

爸爸当孩子面演“杀头”!任务设计罔顾儿童感受

真人秀节目中,嘉宾需要接受和完成导演安排的任务。如果导演缺乏对儿童心理的呵护和了解,盲目设计情节任务,就非常容易造成儿童心理伤害。

对于很多节目中存在的“让孩子离开父母独自行动”的环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儿童节目研究专家张菁就表示,“强迫年幼的孩子和父母分离,产生分离焦虑,会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长大以后对人的信任感低。” 6岁以下的孩子对虚拟和现实往往缺乏分辨能力,有些节目组就会利用孩子的天真设计“虚拟测验”,考验孩子是否相信陌生人,是否能够坚持原则。

最极端的案例是《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横店一期中,林永健和林大竣扮演的乞丐父子节目刚开始就被轰赶出去。5岁的林大竣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夏克立扮演的囚犯,更是当着女儿的面被带进监牢,表演杀头。5岁的夏天当场吓到大哭。这种利用孩子的童真,罔顾儿童心理感受的环节设计,对儿童身心的成长极为不利。

“诺夏党”“康夏党”泛滥!设计“成人式恋情”博眼球

将儿童的行为进行成人化的解读,诱导观众联想制造讨论话题。这也是儿童真人秀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如果编导缺乏对儿童心理规律的了解,就会想当然的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的举动。甚至有些节目组会为了迎合观众,通过剪辑和字幕故意进行成人化的暗示。

近两年真人秀中非常流行“打造CP感”,也就是组成情侣嘉宾,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这种成年人的情感塑造就被一些节目组用在了孩子当中。孩子间纯净简单的感情,在“剪刀手”和“字幕君”的作用下,变成了成人式的恋情,曲折程度直逼偶像剧。在节目组的渲染带动下,一大群CP党出现,编撰出各种恋爱剧情。《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打造了一大批“诺夏党”“康夏党”,《二胎时代》中的王子和艾米则在微博上被称为“紫米夫妇”。观众获得了乐趣,节目组得到了收视,作为主角的儿童他们是否愿意被这样假想和编排,则无人顾及。

传媒大学的张教授表示“出于节目的话题性,炒作儿童之间的感情又是商业利益驱动。对于孩子,大概开始时并不关心成年人在看他们什么,完全无意识。只是在节目制作中,孩子 会发现编导们喜欢什么,乐意制造什么,他们会受到鼓励。比如小男孩亲了小女孩,得到了很多关注,那么下次这个小男孩就会还想亲这个小女孩儿,这是人的天 性,当你的一种行为给你带来更多关注时,就会继续这个行为。鼓励很小的孩子发展恋情,这当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事。”

孩子长相遭嘲笑!舆论炒作肆意消费儿童

节目组一旦把握不好宣传尺度,就很容易引发舆论争议,使孩子成为众矢之的。本身将儿童曝光在大众面前,就意味着将其置于舆论的中心。比如小沈阳带女儿参加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时,就因女儿长相遭到网友嘲笑而直言“后悔带女儿参加节目”。而一旦节目组和媒体推波助澜炒作话题,就会产生更恶劣的影响。《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微博上出现“王诗龄滚出爸爸去哪儿”的话题,第二季中“贝儿偷钱”事件引发巨大争议,第三季中轩轩偷看夏天洗澡事件招来大量恶意评论。这种宣传炒作无疑是将年幼的孩子推向舆论的漩涡,对儿童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而针对参与真人秀的孩子一举成名,获得大量粉丝喜爱的现象,长期从事儿童节目研究的专家张菁也认为这并不是件好事,她认为“无论电视还是报纸、网络,媒介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过早成名过早曝光,会让未成年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抗拒现实世界。当媒介不再宠爱她,她有可能心理失衡产生各种行为问题。有很多好莱坞童星成长经历都验证了这一点。”

方法:管控略显“简单粗暴” 儿童真人秀也有可取之处

网络作家是如何有钱和有话语权的

儿童参加真人秀节目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节目就毫无价值。《爸爸回来了》和《爸爸去哪儿》为明星父子提供了相互陪伴的时光,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二胎时代》探讨了儿童成长期的伙伴关系问题,为家长提供教育参考;《闪亮的爸爸》让年轻人体验抚养孩子的不易,《中国新声代》《音乐大师课》等节目则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只要节目组能够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不为了商业利益损害儿童权益,儿童真人秀节目依然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位电视行业业内人士称:“广电总局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想法是好的,而一刀切的管控方法未免简单粗暴。如果在管控方法上,相关部门能够借鉴欧美国家设立保护未成年人电视曝光的详细规定,规范节目组的制作,则无论是对电视发展还是儿童保护都会更为有益。”
责任编辑:程诚 撰稿:苏蒙克

网易新闻客户端

更多有态度内容请下载网易新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