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国人的"金庸":斯坦·李的成功与失败

瓦克五

0 发布时间:2018-11-14 10:02:50
# 游戏江湖事 #

如果一定要形容斯坦.李和他的超英主义对整整三代美国人的影响,那么金庸和他的侠义文化在14亿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或许是最好的比照。 斯坦·李创造的英雄总是这样的:他可以冲破云霄解救整个宇宙,却无法摆平自己身边的琐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年轻人都是读着斯坦·李(1922-2018)的作品长大的。据统计,漫威旗下一共有5000多个漫画角色,其中90%以上的知名角色都是由斯坦·李参与创作的。在美国,斯坦·李不仅是一个名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随着近些年新一波超级英雄电影席卷全球,斯坦·李的全球知名度和财富积累在他的暮年达到了顶峰,可谓人生大赢家。

人前光鲜,人后艰辛。声名日隆的背后,成功与失败同样交织在斯坦·李的生活中。当镁光灯熄灭,当大幕落下,我们发现:老爷子的事业和生活一样是悲欣交集的,而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失败的文学之梦,成功的漫画之路

上世纪40年代,当斯坦·李迈进漫画行业不久,他就发现整个社会对漫画持有巨大的误解——人们普遍认为漫画只是给小孩子读的玩意儿。

当时流行的漫画作品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刻板印象,按照斯坦·李的说法,其内容无非是“一堆派系不同的人打来打去,从不讲究人物的个性,也不讲求行为的动机”。

那时的超级英雄故事,流行的是塑造完美的救世主和偶像;而斯坦·李故事中的超级英雄却陷入了俗世的焦虑。他们也忧郁、也糟心、也有虚荣心、也有坏脾气,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异质化、成人化的调调,让漫画内容逐渐脱离了幼儿向的范畴。

在斯坦·李的心目中,文学家和漫画故事撰写者虽同为文字工作者,前者的地位仍然远远高于后者;超级英雄漫画仍然算不得什么高雅艺术,只是一种被印在白报纸上的廉价读物、一种快餐级的流行文化罢了。因此,做一个有追求的漫画故事写手,是对自己实现文学梦的曲线救国。

事实上,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学家,是他在幼年时期就深深扎根于心田的梦想,也成为他前半生一直努力而不得的追逐。

作为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的“穷二代”,一个从大萧条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斯坦·李的童年记忆是晦暗的。当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他这样说道:“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厨房里或者是简陋的房间,父亲是裁缝,经常性地失业,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因为交不起房租,被迫搬家也是家常便饭。父母经常争吵架,争吵的内容无非是钱、钱、钱。”

在他9岁的时候,弟弟拉里出生了,兄弟俩只能挤在唯一的卧室里,而父母则只能睡在客厅的折叠式睡椅上。在饥寒交迫中、在父母的争吵声和小弟弟的哭闹声中,小斯坦只能将自己投入书本,在字里行间寻求慰藉,暂时忘却俗世间的烦恼。《哈迪男孩》《泰山》《福尔摩斯探案集》…让这位小男孩爱不释手,这些文学作品在他幼小的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求学期间,斯坦·李就已经有意识地往一个文学家的方向发展自己。当地有一家报社经常组织征文比赛,由于斯坦·李的获奖次数太多,这家报纸不得不改变评选规则,限制他的参赛。

为了补贴家用,小斯坦·李到处找活干。他特意会找一些和写作有关联的活,靠一支秃笔打打零工,比如为名人写登报的讣闻、帮国家机构写新闻通稿等。当然,更多的工作和文学是不沾边的,比如裤子厂的勤杂工、百老汇大戏院的引座员、《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订报推销员等…贫困之下的他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17岁时,表姐夫开了一家漫画公司,男孩高中毕业了跑到这家公司里打杂。19岁时,他生平的第一部作品问世,这就是《美国队长》系列漫画的第三部,由斯坦·李提供文字内容,漫画由他人来画。

在这部处女作中,他开始第一次使用笔名“斯坦·李”。“其实这个名字是我一秒念头下瞎起的,因为我不想把我的真名跟那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傻漫画扯上关系,我要把斯坦利·马丁·利博(Stanley Martin Lieber,斯坦·李的真名)留给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一个凝结我人生全部经历的小说。”有趣的是,这部梦想中的小说到最终都未能问世,而“斯坦·李”这个名字早已名闻天下知。

1942年,斯坦·李应征入伍,正式军职是“剧作家”。在军队里,他的主要任务是撰写训练手册和宣传口号。1945年二战结束,斯坦·李回到纽约,找到一家出版公司申请工作,希望从这里开始他作为文学家的起点。

“我以为他们出版一般性的杂志,他们也的确出版这种杂志,但是当时他们需要我去填补的空缺岗位恰好是漫画杂志部门的。结果我最后从事的还是漫画行业。”即便如此,文学之梦仍然未死,退出漫画圈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斯坦·李的脑海里长达十余年,贯穿了他的整个青年时代。

有点无奈也有点沮丧的斯坦·李并不知道,这次阴差阳错的求职经历是一次难得的契机,一场漫画革命即将到来。

失败的企业老板,成功的版权斗士

从1972年到1998年,斯坦·李一直担任漫威公司的发行人和董事长,在他的掌舵的这几十年,漫威一直走得不温不火。1998年,斯坦·李另起炉灶成立了“斯坦·李传媒”(SLM)公司,致力于制作包括游戏和网络漫画等各种娱乐产品。

公司成立不久后规模就达到了165人,通过反向收购,1999年6月,SLM挂牌成为上市公司,这165人一夜之间都成为了百万富翁。2000年,SLM推出动画网剧《第七入口》(The Seventh Portal),不但创造了“webisode”(网剧)一词,剧集上线当天更导致服务器宕机,同时,这部戏打败了华纳和迪士尼等众多大牌公司的作品,获得当年最佳网络作品奖。

作为一个本质上的艺术家而不是管理者,斯坦·李认为公司需要宽松的环境来创作,不需要太严苛的监管,这样的理念为公司埋下了隐患。2000年末,公司员工涉嫌挪用投资资金、非法操纵股票交易,遭遇了多起诉讼。一夜之间,大厦崩塌,一时间这家志得意满的新兴公司忽然被形容为“一家低俗的互联网初创企业,世纪之交行为过当的代言人”。

2001年2月,再也支撑不下去的SLM申请了破产保护,从成立到倒闭仅仅走过了三年时间。到2008年逆风翻盘的《钢铁侠》上映之前,大家都认为年事已高的的斯坦·李和“品牌老龄化”的漫威基本就只能这样了。

2001年,斯坦·李再次成立“POW娱乐”公司,POW是“Purveyors of Wonder”(奇迹提供者)的缩写。公司于2004年再次通过反向收购上市。在这之,POW出品的十几部作品没一部大火,在IMDB上评分更是低到了地板上,没过几年公司的股票就被降级到了垃圾股市场。

既然新作无法突围,吃老本貌似是摆脱窘境的另一条通途。斯坦·李摇身一变,成为美国著名的“知识产权捍卫者”,向老东家索取自己的利益。

2002年,电影《蜘蛛侠》全球票房进账高达8.2亿美元,美国本土就占了4亿美元。也就是这一年,80岁的斯坦·李跟他的老东家漫威打起了一场费时耗力的产权官司。在起诉书中,斯坦·李称漫威跟他签有协议:“如果我所参与创造的每一个角色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我都将获得公司从中所获利润的10%, 但是《蜘蛛侠》却没有让我得到一分钱。”

漫威公司的辩解是局限于以前的漫画角色转让合同,公司本身从索尼影业分得并不多,所以公司根本没有“利润”。不服输的斯坦·李一路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花了三年时间,终于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赔偿。这以后,漫威任何作品的利润都有雷打不动的10%是给斯坦·李的。

这个案例为美国作者们提供了精神与法律上的双重支持。由此可见,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并非尽善尽美,在看似完善的法律保护背后,其实是像斯坦·李这样的“偏执狂”们竭力斗争的成果。

成功的演员,失败的父亲

作为一位长期居住于好莱坞的大娱乐家,斯坦·李能频频在漫威电影中抛头露面,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于是,几乎每一部漫威电影中,都能看到他抛头露面。

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出镜机会是片方邀约的,不如说是他自己争取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表演欲,在于片方的合约中,不仅写明了票房利润10%的版税收益,还有列出自己客串角色的条款。

即便是一个龙套,斯坦·李对于演出仍抱有极大的热情,对待表演的认真程度不亚于漫威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主角。难怪在一次记者采访时,他还会半开玩笑地抱怨:“开拍前我准备了很久,结果《蜘蛛侠》的导演在剪片时把我的近镜头都去掉了,只剩下一个看不清脸上表情的远镜头,浪费了我的演技!”

虽然在电影中展露出自己乐天的一面,但是如果谈到自己的独生女儿J.C,斯坦·李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J.C是斯坦·李与结发妻子琼安共同生育的唯一后代,有着骄纵的个性,父亲俩一直不是女儿的“对手”。老爷子生前的护理人员表示,J.C成天打电话责骂父亲,斯坦·李常常与她吵到喉咙沙哑,“为任何小事,她都会吵架,歇斯底里”。

J.C.还曾对父母动粗,曾经因为一言不合将母亲推倒在地,并抓住老爷子的头撞向椅子,令父亲的头骨后部受到挫伤。

2017年,妻子琼安辞世,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没有母亲的制约,父女关系进一步紧张,67岁的J.C不但没有送上至亲的慰藉,反而在年迈的父亲心上狠狠地扎刀子。

这个从来没有自己赚过钱、长年靠“啃老”的不肖女,同时也有着一颗不怎么好用的头脑,被怀疑成为图谋不轨者的牵线木偶,通过斯坦·李眼睛视力不好的不利因素,让他签署各种文件来获得名下财产以及社交账号等无形资产的掌控权,并对斯坦·李对外交流的渠道以及人身进行了控制。为了堵住一些知情人的嘴,更不惜用上监听、威胁、虐待等各种手段,伪造出父亲对她完全信任的表象,令旁人揪心不已。

斯坦·李创造的英雄总是这样的:他可以冲破云霄解救整个宇宙,却无法摆平自己身边的琐事。“我试图表明,这些英雄虽然具有超能力,但是他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要为挣钱糊口、人际关系、家庭和健康等问题担心。也许这些差别,就是使这些人物家喻户晓的主要原因。”

蜘蛛侠忍受着少年的社交痛苦,钢铁侠要与自己的酗酒恶习相抗争,斯坦·李也有自己无法解决的家庭问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展示出为什么英雄的煎熬和挫折如此牵动人心。

即使在镜头前是那么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存在,斯坦·李依然如同凡俗中的你我,在这世上困顿挣扎、努力发光,共通的境遇让我们与他似乎走得更近了,而这种情感上的维系也让我们在大师辞世的暗黑时刻倍感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