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李安在技术前变小学生,比利林恩用了啥高科技
.



从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崭露头角;再到《冰风暴》的闪耀戛纳;《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肯定;《断背山》成为经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向世界展示了李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华人导演李安像一位安静的发明家,在平和中流露出令人回味的魅力。

不过这次改编畅销书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的全球首映后的评价来看,李安这次可能不会延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种成功。但是能看到年过花甲的他依然可以像小学生那样渴求新的电影技术,影迷们难道不幸福吗?说到这点,李安的小儿子李淳最有发言权,他爆料,李安直至近两年才学会使用电子邮箱,而在拍《色,戒》时,他才第一次用上后期调色。

如此“复古”,对于李安来说,他正在踏足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这次他挑选的方式极其险峻。同时导演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李安表示拍《比利林恩》的时候,每天会想3次放弃。但是他没有,他说:“我希望可以再挑战全新的东西。不拼命的话,做电影没什么意思,不做电影就更没意思了,所以还是要拍到没有人要看为止。”

即便评论不及预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还是创下了一项纪录——本片是影史第一部120帧作品。《比利林恩》是李安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3D技术拍摄制作之后,又一次新兴技术与电影嫁接的尝试。这部3D4K120帧的新作会不会在颁奖季有所作为李安不会在意,总之他没有停下自己的电影步伐,他仍在不断创新。不过在笔者看来,120帧并非炫技,而是在为电影本身的内容服务,这一点,李安也多次强调过。


动态下,帧数越高,看得越清晰,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动作的细节,上图解析了15帧到60帧的区别,也印证了这点。

[帧数]听了这么久,你真的懂3D4K120帧是什么吗

3D更适合剧情片

事实上,3D技术比我们的接触还要早得多。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1922年,世界第一部3D影片诞生,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电影也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影史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来自好莱坞,1952年的《非洲历险记》便是记录创造者并且在50年代开启了3D电影的黄金时代。

对于国内观众影响最大的3D电影要数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正因为该片的空前成功,3D电影开始在国内普及,3D银幕数量激增至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而后的3D IMAX技术的普及和李安将要展现给我们的3D4K120帧技术在中国的放映也显得水到渠成,据透露,他正在研究裸眼3D。

由于3D和2D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电影人需要让这个银幕和剧情产生联系,于是对于不同导演的理解,3D电影产生了不同的模式。有些人用3D打外星人、去制造超级英雄,但在李安看来“剧情片更适合3D拍摄”。所以新片并没有采用大制作和大场面而是更多地去刻画人物。李安认为之前的电影是偷窥到别人的事情,令人产生兴奋感;现在的电影则是身临其境,让观众也参与其中。

4K低调,妙在画面奢华

4K是分辨率的参数,这是从数字电影时代产生的名词。目前国内观众接触最多的数字电影是2K的,分辨率为2048×1080,这就是传说中的1080P。4K电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的数字电影,也就是2160P。但4K电影不一定由专门的4K摄影机拍摄,由于以往的胶片电影的分辨率与4K大致相当或者会略好,所以35mm胶片拍摄的电影也可以再度转制成4K的数字电影格式。但4K不是极致,对分辨率追求最高的当属IMAX。目前的技术下,IMAX摄影机还是太过笨重而且噪音过大,不适合院线剧情片,接近90分钟片长的完全IMAX制作也都是关于天文的科普纪录片。诺兰曾在蝙蝠侠系列中尝试过一部分IMAX的拍摄,未能将IMAX全片进行。于是对于极致画面追求的导演们想出了另一种可能。昆汀的一部《八恶人》采用了70mm胶片,并专门设置了此版本的结局。但由于放映设备稀少,电影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制成35mm的格式去广泛放映。

相比IMAX在国内的高调宣传、高画质和高票价的三高,4K在国内的引进确实很低调。2014年开始,4K影院开始在一线城市中悄然兴起。从《归来》、《变形金刚4》到目前的《比利林恩》,电影行业不再单纯满足3D和IMAX。4K的画面下,人物的面部以及整体场景暗部细节都更加明显,这也是业内对于4K电影的新点评词:足够优秀的宽容度。

李安认为军人在前线的状态跟那些在家乡的普通人不一样,他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对四周环境的体会不同,他会害怕、紧张、恐惧。而《比利林恩》的提成正是这种高清晰度的电影新技术所非常适合展现的。不过这还不是《比利林恩》最大的亮点,因为李安把对于画面的完美追求体现在了另一项指标上面。

李安曾预言科技变革,120帧或是未来

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帧的谎言。恐怕以后这句话要行不通了。如果说3D的逼真与4K的细腻强化了影片的观赏性,那么120帧的电影规格则会是一种享受。为《比利林恩》灌注真正灵魂的正是这120格每秒的谎言。《少年派》的剪辑师蒂姆·斯奎尔斯曾表示拍摄时,演员的脸上太多模糊动影,几乎抓不到表演。这一点也让李安开始有了120帧的打算。不过,《比利林恩》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项目还因预算不足曾延过期。

120帧的技术是《比利林恩》的首发科技。电影的帧频和医学有关联,帧频是指每秒钟放映或显示的帧或图像的数量。帧频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动画的快慢。医学证明,人的眼睛具有“视觉暂留”特性,就是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面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因此当画面以每秒24格高速切换时,人大脑内的影像就能连起来,在视觉上形成连续的动画效果。这就是电影界沿用了百余年的传统——24帧。高帧数拍摄条件下,动作被分解成更细致的图像,及时快速移动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动作的细节,大家可以看下图感受下普通-高帧率的对比:

李安的新作不是第一部高帧数电影。2012年《霍比特人》上映时就尝试性地推出了48帧的版本,不过反响不佳,过于细腻的画面为电影呈现出油画的质感。导演彼得·杰克逊显然并不在意这实验性的失败,他还曾预言性地讲过,“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科技也将持续经历变革。”科技的前进之路出现了李安,他总结了先前的经验进行改良。他的120帧让画面的信息密集程度变高,视觉呈现也随之清晰,人眼对动作的感觉也更细致。加上3D放映,观众会进入这个电影当中,并不会出现头昏脑涨的现象,而是更加享受地去观看电影让人放松。不少人会认为《阿凡达》这种大片更适合搞120帧,的确是这样没错,但钱也没错,这不是一般的烧钱。

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看过《博物馆奇妙夜》的话,《比利林恩》就像是美国自然博物馆那些巨大橱窗之后的标本模型立刻活了起来。总结来说,巨幕、高对比度、色彩和声场都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而3D4K120帧合在一起,带来的真正的清晰度,所以,它现在有了一个官方名字—浸入式数字电影(Immersive Digital)。


[摄影]拍前6个月拿到机器,手持式摄影压力大,摄影机组重720斤

“从Pi开始,电影一直告诉我它要变”,李安发觉电影也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去变化,从电影到电视,从录像带到蓝光。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才是使得这项艺术经久不衰。而这次的变化是他创造的,所以他将直面这些未知的挑战。

新的技术让电影外观和感受诞生了全新的体验,然而不到五千万美元的成本使本片并不能以激励的战争场面和逼真的电脑特效作为革新的出发点。影像超过60帧便没有闪动,120帧的摄影使得影片更加逼真,就像取下了电影的面纱一样。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让画面成为观众的眼睛,正是李安的这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影片所要展现给观众的。但李安的现实主义并不好实现。他在花甲之年才开始鼓捣起3D然后拍了一部少年派,现在他又是重新学起120帧技术,而且更不好学,因为这次他要做第一人。

第一人不好当,李安就吐槽过自己的拍摄。“我之前拍过12部电影,应该算是颇有经验的导演,但这部片让我深感谦卑。前所未见的拍片方式,自然产生各式无前例可寻的疑难杂症,每个我们意外找出的答案,总引发10个新的疑问。拍摄过程极为痛苦,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战。”在新技术面前,李安像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小学生,每个镜头都是新的挑战。

这次未知的拍摄困难重重,剧组将战斗机的工业模型改为摄影机,直到开拍前6个月李安才第一次看到这个摄影机。而最大的困难是因为监视器格式限制,导演无法在监视器上看到最后电影的画面。最后李安只能凭借导演的直觉去猜测观众将要看到的画面,这种闭门造车的方法让电影拍摄成为了一场实验。为了片中仅仅20分钟左右的中场表演和5分钟的战争戏也是下了血本。

新科技新摄影,李安请来了曾凭借《燃情岁月》和《勇敢的心》背靠背拿下奥斯卡的金牌摄影师约翰·托尔去进行自己的120帧探索。“摄影就是影片的眼睛”,这是托尔对摄影下的定义。同样,李安也希望新科技可以更接近人眼。这时影片就非常需要托尔壮阔的视角和精心演练的长镜头。不仅如此,前期,他还专门拜访了业内著名的视觉效果行家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曾对《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星际旅行》和《第三类接触》特效有贡献),咨询超高帧率实现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托尔还掌镜过《细细的红线》里阳光笼罩的丛林;《香草天空》中,汤姆·克鲁斯在时代广场上那个孤寂而又惆怅的镜头。他用摄影机把风景变成了角色,把背景变成了元素。他让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有了史诗的气质。

李安对前作《少年派》的摄影技术并不满意,对于当时的技术还是会出现画面闪动和不清晰的情况。面对战争题材的《比利林恩》,李安也将面临摄影方面更大的挑战。导演升级了装备,拍摄的机器使用了最先进的索尼F65摄影机,自带原生的3D,4k分辨率,再加上超高帧速率每秒120帧的拍摄功能。该项技术也使得原本拍摄战争场面时高速摄影、动作爆破带来的画面抖动,变得更加流畅,电影也更能还原出人物在战争的现场感受,使画面更加流畅自然。

比24帧电影更严苛的要求也让与李安合作并不轻松,托尔曾“抱怨”导演对拍摄的精益求精。表示李安对许多场面特别有要求,例如希望镜头能跟着中场秀舞台上的舞者,或是和比利在战场上一起飞奔营救长官,这两个镜头都需要摄影灵活与大量的移动,“但原本的3D摄影机组大概一百磅重(约四十五公斤),完全无法那么具机动性,”因此他们最后决定把3D摄影系统放在悬吊臂上,使用远距镜头,然后再以小型电动车辅助,才完成拍摄。

与《勇敢的心》中用手持式摄影拍摄战争场面一样,在《比利林恩》里,托尔依旧用手持式摄影拍摄了一场战争。“我比较擅长大场景的拍摄——你只要按部就班地切换镜头即可,”李安说。“任何事物的复杂程度都无法与阅读人脸相比,在这种清晰度之下则难上加难。”而这次托尔将会面临更多的面部特写镜头。

摄影师本人也很痛苦,这次他的压力更大,因为设备也变重了。专用的3D摄影机组重达45公斤,片中一共使用了8台索尼F65摄影机完成了4K和高帧率的拍摄。看托尔掌镜的电影,一定要睁大眼睛,否则你一定会后悔的。


[表演]全体卡司素颜出镜,高画质下容不得演技掺水

虽然李安得到了业界大神彼得·杰克逊和詹姆斯·卡梅隆的支持,但高帧电影仍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其中就有好莱坞名导斯皮尔伯格。他认为高帧电影过于逼真缺失了电影的摇晃、景深失焦等艺术效果,他更喜欢将现实创造为梦境。此外,最可能不看好这项新技术的人可能就是演员了,因为这个是可以连群众演员有没有认真表演都能立刻看出来的电影。

新的拍摄装备,新的灯光布景,新的高清镜头,这些让画面更加清晰,甚至细节到了毛孔,同时也意味着演员必须要素颜出镜,连粉底都不能用。于是,从初出茅庐的乔·阿尔文,到当红偶像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再到中年硬汉范·迪塞尔,就连老牌明星史蒂夫·马丁都要素颜出镜。比起扛起笨重设备摄影师的辛劳,演员也是抛下了偶像包袱素颜出镜。

李安曾说,这种浸入式数字电影能呈现最好的东西其实是近景。而《比利林恩》最大的特点,当属加强后画面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力。这在动作镜头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真的是感觉拳拳到肉,更不用说对人物面部的表现了。低机位抵近拍摄,重点体现演员的面部和肢体动作细节,影片用一种全新的,深刻的方式来展现。大量的高清特写镜头,这才是电影改进的真正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提高了电影对演员的要求——面瘫、鼻孔演技等等都将被N次放大,本片的新科技无疑让表演成为了这部电影新的技术难点。

李安的新科技是对演员的苛刻,也是对演员的真爱。李安对他的卡司信心满满,”大家总是觉得电影科技是带来更多动作,更壮观的画面,新戏法的工具,但是我认为电影科技是为了带来更多的戏剧性。我从新科技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更注意一个角色的脸……从他们的脸你可以看到如此的多,演员对他们角色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而我只想把这些呈现出来而回报他们演员的努力。”

不要小看了演员的专业能力,《阿凡达》开始人们开始担心未来电影中演员会不会沦为科技的配角。几年后演员不仅可以在镜头前表现得游刃有余,而且现在也能完全配合起电脑特效用自身的微表情去诠释一个CG角色。《比利林恩》的新科技也同样无法难倒这些优秀的演员。小K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为此特别留出3个月的保养期,按时吃饭和睡觉,保证皮肤的状态。在平日的街拍中,斯图尔特的素颜会稍显憔悴,看来这次出演也有拼命保养。与欧洲导演的合作长进不少演技的她,此次也博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同样出色的还有新人乔·阿尔文,在表演秀上细微的表情和情绪变化,完美地完成了导演交给的任务。另外90后的他正是大好年华,那双纯蓝色的眼睛也高清画质下显得更为清澈。不过范·迪塞尔的片中的演技并没有获得认可,由于剧情上的设置使得他的角色没有展现太多,而且迪塞尔本人的演技也没有达到评论家们的预期。所以在3D4K120帧的超强力放大镜头下,演技可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另外要提及的是老牌喜剧明星史蒂夫·马丁,他在约翰·托儿极具穿透力的特写镜头下仍然素颜出镜。显然,新科技对于美的加成是翻倍的,相反,对于瑕疵也能放大。不化妆的马丁在镜头下老态尽显,这也说明了他对表演全身心投入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年华老去未必等于失去美感,但马丁为表演的牺牲绝对算是一种艺术之美。而他所展现的专业气度与勇气更是配得上一座奥斯卡奖。

子弹烟花飞出银幕,明星表演跃然眼前。李安为战争的动态场面的优化令人着迷,或许观众面对过于真实的明星特写和信息量巨大的画面仍需适应。李安说:“科学比较简单,怎么样商业发行,工业环境里能做出事情来,要扭转观影习惯很困难。希望大家不喜欢就骂我,不要骂这种新的媒体形式。”


李安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常为了应付不同电影规格版本而需要动手调整放映机。

[后期]拍摄47天后期用了1年多,没有任何软件支持120帧剪辑,审片级别也仅有60帧

影片的制作成本大概在4800万美元左右,在拍摄了大量高帧镜头后,电影的下个环节就交到了剪辑师手中。普通的24帧容易造成动态模糊与闪光,这次用了比传统影像高出40倍的影像格式,所以剪辑的工作也是最艰巨的。《比利林恩》在亚特兰大和摩洛哥的拍摄只用了47天,在纽约的后期制作耗时1年3个月。做特效的则是给《生化危机4》、《生化危机5》和《机械战警》提供服务的Dynamic Effects Canada公司。

剪辑师蒂姆·史奎尔则是李安的御用,自处女作《推手》以来便与导演一直合作参与了他几乎全部的作品。也是制作人詹姆士·沙姆斯外,李安另一个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充满挑战,没有任何软件可以支持120帧的剪辑,只能用60帧的软件去剪辑,后期播放审片的机器也是3D2K60帧效果,并没有达到120帧,这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位奥斯卡金牌剪辑师说,《比利林恩》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李安对于各个版本也有亲自调整,使它们适应不同的制式。剪辑师使用的是RealD软件技术TrueMotion,这使得他们能够决定快门速度,甚至是快门形状,让画面变得模糊一些或减少一些细节。他有说,即使是在看24帧版本,准确的说,也有120帧的体验,因为画面就是基于24帧的五倍调试的。

“每一次拍电影,都像是第一次。”李安验证了自己的话。从少年派开始,李安专门置办了一间剪辑工作室,与其说是工作室其实更像是一个电影实验室。因为《比利林恩》所接触的技术是前人所没有接触的,所以影片也是在实验中一边摸索一边去完成。支持他的只有一个信念,“我可以告诉你我也是从知道‘我不懂’开始的。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但作为业界第一位吃螃蟹的人,61岁的李安也坦言,过程“有些痛苦,稍感担忧。”李安表示,“技术可以将故事带进现实,人们总谈论技术,把它看作奇观,但技术应该服务剧情和戏剧性,我想透过技术好好表达这个有关人性的故事。”

播放3D4K120帧的格式需要镭射投影机,在过去这些属于军事器材,供飞行员模拟飞行使用。现在用于李安对新的电影格式的挑战中。这次支援《比利林恩》高规格放映设备的厂商是全球三大顶尖投影机制造商之一的科视(Christie)。除了军事方面的运用,该设备还提供给讲究娱乐效果的主题公园,像迪斯尼和环球影城。科视北美CEO克莱恩表示,“你要找到对的食谱,才会得到最好的视觉体验,而电影业从未创造过这种特别的体验:不同于现在一般戏院使用的灯泡投影器材,雷射的效果在于创造了非常完美的亮度和分辨率。”

最高规格是为了完美视觉,新的媒体出现,告别了老式的剪辑模式。可最高规格真的有用吗?“就像电视已经可以做到裸眼3D,但没有内容来放,那么科技还有什么用呢?同理反之,电影艺术想要向前迈进,也一定需要技术的支持。”谈到电影的未来形态,李安坚持:“我就是想体验电影,不只是听故事这么简单,而是参与其中”。对于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李安导演总结道:“电影还是电影,但用了新的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会与观众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技术与艺术不能分开,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或许这些做得有点早,但导演认为“改变人们的习惯和颠覆一种文化是非常难的,我的好奇心的确是有点旺盛,但是我已经不年轻了,我不愿再等。”这是一项有益于电影的新挑战,也是李安在六十岁之后重新学起的挑战。

这次大胆的技术飞跃让影片以高于普通电影五倍的帧率呈现,消除了以往动态图像的瑕疵,同时还以4K的高分辨率让画面内容更加充实,3D的引入更使观众进入到电影的世界。前所未有的清晰画面和充满更多内容的画面让比利·林恩的脸庞真实的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很难叫人不去赞叹这次电影技术史的奇迹。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是李安的一次电影魔术。


[放映]全球就五家以最高标准放映,因为影院添置高帧率屏幕太费钱

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比利林恩》的意义可能已经远远超过电影本身。我们都知道,《阿凡达》上映之后,迅速掀起了3D热潮,并且用很短的时间,影院乐此不疲的升级了3D放映设备。

3D电影以及普及,4K影院也在悄悄地扩大市场份额,但是可以放映120帧规格的影院还稀有,尤其高帧率的电影对于拍摄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影片在放映时对影院的配置和放映设备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为添加一块高帧率银幕,可能要花费数千万。而且,一般电影院影像亮度为2.5FL,在这个标准下观众对3D的反应不太理想,《比利林恩》在放映亮度上也是提到了28FL,高帧率也可以解决这一切。

影院还需配备杜比6P 3D系统采用双放映机。该放映机分成两部分独立成像,分别投射到左右眼,组成一个完整画面。二者在三原色的使用上有细微的差别,这便有了六层激光放映下的图像色分离。杜比眼镜左右镜片各有三层,从而放送不同的画面。这个双重放映系统让120帧以一个更清晰明亮的画面同时传送到左右眼。与此同时,清晰的画质让观影效果更加自然流畅,无时差的放映技术使得画面闪烁感消除。

这些使得《比利林恩》的放映成本倍增,对应的就是票价的上涨。台北威秀影城为最高格式的《比利林恩》设定的全价票为800元台币(约人民币172元);纽约电影节上,票价分为35美元(约人民币237元)与45美元(约人民币305元)两档。内地唯二的两家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北京分会员与非会员,价格从230元-320元不等,而上海座位数等同于三个北京的厅,价格与北京博纳悠唐店可以差出一倍,分为150元、180元及200元三个档位。考虑到目前极为稀少的放映场所,想要尝鲜的观众一定要在此之上准备更多的银两。(价格根据稿件发布当时汇率计算)

投资回报风险高带来的后果就是投资者总要为自己的荷包和利润打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于11月11日在内地上映,但全球范围,可以最高标准放映的影院只有五家。那么无法在北京上海观影的朋友该怎么看本片呢?内地影院上映的除了最高规格的120帧/3D/2K,还有60帧、24帧/3D/2K的版本规格。比较幸运的是,限于目前设备还未普及,李安也亲自对各种版本进行了调试,使得每种格式的观影都尽可能最大化地舒适亲民。

这是最流畅、最逼真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会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大银幕上。东家索尼公司将宝押在李安身上,是因为信任他。还因为他的电影与他的温和外表截然不同。李安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敢于击破所有陈规的勇士。

但《比利林恩》还是让李安受到不少打击,不单是首映的口碑理想,这位老人家在创作之时还要像个初出茅庐的孩子那样坚持着对一切未知的探索,也是让影迷们real心疼。可能这次并不优秀的口碑会影响到120帧的推广,李安只是举着《比利林恩》作时代的火把为电影科技的未来探了路。据悉,他的下一部作品还是要拍120帧,这个技术明显更适合运动题材。

不过李安并不畏惧失败,他拍摄过像《绿巨人》、《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那样并不成功的影片。他认为,“电影跟观众的互动关系已经正在改变了,这是我最大的启发,也是促使我继续想要发展这个技术的原因。这才是真的艺术,这才是精神活动。”这次的《比利林恩》是李安的又一次实验。正如《综艺》的评价,“李安的《比利林恩》是一场美丽的混乱,它同时代表了电影进步的伟大与痛苦,这就是创新的代价。”

导演多次强调,“你怎么看事物取决于你的观念,我的眼睛跟你们不一样,我已经习惯了这样高规格的画面。这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改变,所以我还在等,这只是刚开始,我觉得我应该给技术一个机会。”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